我從事台灣黑熊研究保育25年,見證了大眾從「不清楚野外還有黑熊」,到如今台灣黑熊家喻戶曉,成為台灣指標性的代表動物。民眾願意主動通報救傷,是瀕危物種保育一大進展。這一路走來相當不容易。瀕危物種的保育議...
2020年初,一個全新的冠狀病毒,才剛亮相就挑起了全世界人們的敏感神經。此病毒與2003年流行的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病毒基因序列約80%相同,一般大眾卻皆無抗體。新冠病毒的傳播力與致病力都...
在過去20年,科學上的一項重大突破是,利用受激放射淬滅法或單分子定位法把光學顯微鏡變成奈米顯微鏡,而這也是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的研究貢獻──突破繞射極限。對「眼見為憑」的生物科學來說,如何把有三維及...
叩問我們想要什麼樣的未來?是否真正認識人與自然的共生關係?
這類病毒若具高感染性,將是比新冠病毒還要難纏的對手!
科學家觀察生物的最終目標是要研究人體最複雜的器官:腦。
藉由即時互動系統的輔助,在新世代的「教室」,學習不因時因地受限。
期待AI與人發展更密切的協作關係,一起顛覆與創新人類的生活。
這將有助全面且深入探究身心疾病的原因,發展有效療法。
不同性別、文化、族裔有不同的身分認同與互動策略,有望帶來更多技術突破。
我們已經找到構成萬物的所有基礎要素嗎?
同步測量腦電圖與功能性磁共振造影能夠精準偵測腦中的癲癇網路。
未來生活高度仰賴運算帶來的便利性,同時也帶動相關軟硬體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