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自然史博物館入口大廳播放挖掘恐龍化石的紀錄片,展場中央的投影畫面以三個螢幕不同步循環播出經剪輯的影像,並穿插古今中外人們對「龍」的各種想像,增添考古過程的趣味。)現代博物館的誕生可追溯自文藝復...
(再生聖閘(Regenerative Reliquary),美國藝術家卡爾(Amy Karle)結合3D列印、材料科學及幹細胞培養技術創作出可自行長成的手。)人類學家路易斯-威廉斯(David Lew...
(虎克描繪從顯微鏡觀察到的跳蚤。)在手機自拍當道的今日,我們經常看到人們舉起手機、以俯角45度把鏡頭朝向自己,按下快門後,滿心期待察看自拍的成果,如果不滿意,就一次又一次Zoom in/Zoom ou...
以裝置藝術展示自然史,當自然史轉化成藝術作品,科學與美學在繆司會聚之所綻放出奇花異卉。
人類「造人」的渴望推動了科學與藝術的發展,也刺激我們思考生而為人的特質。
「尺度」決定了「視野」,在科學與藝術有異曲同工之妙!
每年夏季除了惱人的暑氣外,最教人糾纏的氣象或許就是颱風了,一方面期待天上掉下來的假期,另一方面卻又得承受強風豪雨造成的災難。混沌理論描述了氣象的不可預測性,而人...
探索與創造,乃是人類所有追求的偉大核心,或至少所有的追求或多或少都與它們直接相關。──威廉.洪堡
近代藝術作品結合科技的例子屢見不鮮,身歷其境的數位藝術世界讓人們遊走虛擬與現實之間,徜徉科技與藝術交融之美。
結合了圖鑑與地圖的電玩遊戲寶可夢,不僅延續人類長久以來的探索及蒐集欲望,更充份把早期的科學探險和測繪轉化成現今老少皆宜的日常遊戲。
顏色是鍵盤,眼睛是琴槌;而靈魂則是有著許多琴弦的鋼琴。藝術家是彈奏靈魂的手,撩撥不同的琴鍵,讓靈魂產生振盪。──康丁斯基《關於藝術的精神》
從洞穴壁畫到人形機器人,創造生命是我們根深柢固的藝術與文化想像。
縱手放意,無心而得。結合民生需求的大地工程,是生活藝術最精湛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