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4月,我開始在Scientific American撰寫專欄。首篇文章的標題〈數數卵石就得了嗎?〉(刊載於《科學人》試刊紀念版)靈感出自達爾文回覆批評者的信:「觀察必須支持或反對某個觀點,否...
安東尼.波登、凱特.史貝德、羅賓.威廉斯、艾倫.史瓦茲、朱尼.西沃、亞歷山大.麥昆、杭特.湯普森、科特戈特.柯本、普拉絲、海明威、吳爾夫、涂林、梵谷。在你讀完上面這些自殺身亡的名人名單時,世界上某處又...
在電影「星艦奇航V:終極先鋒」中,寇克艦長遇到一位神祇想藉寇克的企業號潛逃。寇克疑惑問道:「神還需要太空船?」最近我見到飾演寇克的沙特納,和他聊到這部由他執導的電影。他說原本的情節是讓企業號船員去「尋...
人類朝著知識與智慧的無垠前沿邁進時,一點一滴累積知識與善行。
自殺不是由於單一因素,錯誤歸因無濟於事,找人傾訴、尋求專業協助,心境將截然不同。
相信有外星人,是一種宗教衝動嗎?
基因與環境的交互作用才能決定個人一生當中的罹病風險。
演化形塑我們的感覺系統,讓我們有更適合生殖的行為,但並不尋求真實的呈現?
意識、自由意志與神,是無法解答的奧秘?
研究指出年輕人的心理健康問題與使用數位媒體有關,解決之道在於認清「非事實」。
忽視不符合自己想法的案例,科學便成為主觀的猜測。
性取向的非社會成因,比社會成因擁有更多支持證據。
搜尋的關鍵字顯現了我們潛藏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