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涌泉
如果你和貝爾一樣接受EPR論證,那麼你大概會認可某種「隱變數理論」。不過EPR倒是相當謹慎,只願意說:「比波函數更完備的描述是否存在?我們不下定論,但我們相信這樣的理論是可能的。」對於EPR留下的問題...
我在2023年1月號專欄「形上集」說明了愛因斯坦是實在論者:他相信若透過觀測而得知一個粒子的位置,只不過是揭露這個粒子在測量前原本就已具有的特性;換句話說,粒子時時刻刻都存在於空間中某個位置,亦即粒子...
在晚上,你看見月亮明亮地高掛在天空;眼見為憑,你知道月亮的確存在。但是如果你把眼睛閉起來,你還能說月亮仍然在那裡嗎?當然可以,因為另外有人也在看著月亮。不過如果沒有任何人在看呢?這種問題應該是只有正在...
貝爾發現隱變數假設與量子力學終究會出現矛盾。
被EPR當成神聖前提的只有「沒有鬼魅般的超距作用」。
月亮是否只有在被觀看時才存在?
EPR以創意的論證說明,粒子同時具有明確的位置與動量。
貝爾不等式的起源。
提出夸克的葛爾曼與獲得諾貝爾經濟獎的納許,曾同年參加帕特南數學競試。
理解是從更高的層次看清知識之間的關聯。
高爾斯說,主導當今數學的是追求理解的理論建構者。
深刻的理解可能導致重要的新知識。
如果愛因斯坦與費曼像貝多芬,那麼萬伯格就像巴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