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是台灣最大的氣象災害來源之一,同時也是台灣水資源最重要的來源。每年登陸台灣的颱風平均一至兩個,但2020~2022年卻連續三年都沒有颱風登陸,這是自1945年起有觀測記錄以來第一次發生的現象,而這...
近代,龍捲風好發於美國中部,在每年春、夏季多達上千起。然而氣候變遷致使龍捲風好發的位置往北美洲東部偏移。古代,中國甲骨文和文化裡的龍形象,與龍捲風很奇妙地多有相似,這是否意味著龍捲風早在數千年前經常發...
美國每年平均遭1200個龍捲風襲擊,之所以比其他地方更常發生,在於地理狀態提供了絕佳環境,尤其在春季和夏季。來自太平洋的西風在穿越洛磯山脈後水氣減少,往遙遠東方移動時變成高層的乾冷空氣。類似的乾冷空氣...
台灣每逢夏季就會面臨電力的議題,又因民生需求、工業製造,使我們對於能源的需求不減反增;但目前現有的電廠供電有限,且伴隨空氣污染、放射性的核廢料等議題也造成能源政策的搖擺。如果核融合發電可解決人類的能源...
自2019年白鹿颱風過後,長達三年多竟無颱風登陸台灣,進而造成水資源短缺。
地球上的氣候善變,千百年前,龍捲風可能出現在中華大地上,化身成為「龍」。
龍捲風好發於美國,數量是全球之冠,近年越來越常發生在人口稠密區,後果不堪設想。
專訪原子能委員會核能研究所研究員陳孝輝
世界各國積極投入核融合發電的研發,以期扭轉能源危機與全球暖化之頹勢。
氣象科技的進步,已逐漸能預測並分級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地區大型風暴來襲的時間與強度,妥善運用就能挽救性命財產並儲存水資源。
海洋鹽霧可能是重要因素。
地球史上五次生物大滅絕事件在地層中留下了警訊,除了小行星撞擊和火山爆發,最關鍵的因素是我們所熟知的二氧化碳。
這兩艘太空船在1977年升空,飛掠太陽系的數顆行星及其衛星,所拍攝的影像改變了我們對行星和衛星的認識。它們接著探測了星際空間,將延續到2030年代才電力耗盡。
台灣最先進的海洋研究船「海研五號」已經打造完成,這艘船將以哪些先進配備帶領台灣的海洋研究乘風破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