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競爭激烈的科學世界裡,爭議通常靠時間來定奪:看累積的證據較支持其中哪一理論。然而這種情況到此為止了。
今年4月10日,前美國企業研究所所長、經濟學家羅特,控告美國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家李維特和發行李維特2005年著作《蘋果橘子經濟學》的哈伯柯林斯出版社毀謗。李維特在這本書中提到,學者無法複現(replicate)羅特1998年的著作《較多槍枝,較少犯罪》中的結論。羅特利用了複雜的統計方法,分析美國各州「攜帶隱藏槍枝法」的數據,發現那些立法准許居民攜帶隱藏槍枝的州,搶劫、強暴和兇殺案件在統計上明顯低於未通過這項法案的州。
就像一般帶有政治意圖的研究,羅特的書一出版,立刻招來許多爭議,引發一系列的研討會和學術論文,其中有些研究能複現羅特的結果,有些不能。舉例來說,羅特與他的批評者在《史丹佛法律評論》中,就有一系列唇槍舌戰、辯論證據的論文(可參見
http://papers.ssrn.com)。
在《蘋果橘子經濟學》中,李維特對1990年代犯罪率降低的原因,提出了他的理論:洛伊對韋德案,此案中美國最高法院判定墮胎合法。李維特認為,出生在貧困和惡劣環境中的孩童,成年後比較可能會入獄服刑。在洛伊對韋德案後,數百萬貧窮且單身的婦女,可以選擇墮胎,而不是生下未來可能成為罪犯的小孩,20年後,這批可能犯罪的群體縮小,犯罪率自然跟著降低。李維特採用了比較統計分析法,顯示在洛伊對韋德案至少早兩年就將墮胎合法化的五個州,要比其他45州更早見到犯罪率下降的現象,而且在1970年代墮胎率最高的那幾州,90年代犯罪率下降幅度也最大。
在李維特否定的其他因素中,包括了羅特所提出的假說。在總長30頁的那一章的一小段,李維特寫到:「羅特引起熱烈討論的假說,似乎並不成立。其他學者嘗試重複他的結果,發現攜槍權並不能降低犯罪率。」
根據羅特的訴訟文:「『複現』一詞有其客觀和實際的含意。」其他學者「必須採用相同的數據,相同的分析方法,來判定他們究竟是否能得到相同的結果。」當李維特說其他人無法「複現」羅特的結果時,就是在「指控羅特偽造結果」
於是我詢問李維特對「複現」的定義,他說:「我使用這個詞彙時就和大多數科學家一樣,指得是證實結果。」啊!所以是驗證,不是重複。那麼他有企圖影射羅特偽造結果嗎?「不,我沒有。」事實上,是另有他人指控羅特偽造數據,所以我詢問羅特,為什麼他要告李維特呢?羅特說:「默默無聞的人在網路上做出指控是一回事,經濟學家在聲譽卓著出版社發行的書中做出聲言,又完全是另一回事,何況這本書還賣出了100多萬本。此外不幸的,李維特是知名學者,他說的話有一定份量,有太多人讀過《蘋果橘子經濟學》後跑來問我,別人是不是真的沒有辦法複現我的研究結果。」
「複現」是一個動詞,它的意義要視受詞而定。「複現方法論」可能和羅特所說的意思相近,但「複現結果」指得是測試方法論的結論。在羅特的例子中,這結論就是社會中有較多槍枝可減少犯罪。問題是這類分析往往太複雜,無法複現結果,更有可能是因為最初研究或重複過程時採用錯誤的模型,而不是因為原來有造假。
羅特先生,拆除那道法律高牆,讓我們回到無須律師的科學吧!複現結果指得是證實假說,而不是只有重複方法。唯有在公開同儕審查的氛圍下,驗證假說這科學的中心原則才能繁榮茁壯。
【欲閱讀更豐富內容,請參閱科學人2006年第56期10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