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三年半前和瑪麗亞.朱柏(Maria Zuber)的早餐談話,我就非常興奮。她是美國火星任務計畫專家和麻省理工學院的教授,當時應吳健雄科學營之邀,任講座大師,到溪頭為精英高中生講課,我則是邀她到台中的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參觀。朱柏個子瘦小,談起人類探索外星生物的雄心大業時,眼睛發光,雙頰微紅。
這個故事要回溯到1984年,一塊撿自南極冰層上的巴掌大石頭,送到美國科羅拉多州的隕石研究所,10多年的研究,驗出了它的身世,那是當時被鑑別出的第12塊來自火星的隕石。1996年,美國航太總署署長在華盛頓特區舉辦的記者會,吸引了全球媒體的關切。他們說這塊石頭誕生於40億年前,38億年前有細菌在其上繁衍,留下了化石以及與生命活動相關的有機物和微細磁鐵,1500萬年前它因小行星的撞擊而脫離了火星,在外太空流浪了上千萬年後,於1萬3000年前掉落在南極冰層上。這個聳動故事引起了激辯,也激發了沉寂多年的外星生命探索。多艘太空船陸續航向火星;也有夢想要登陸木衛二,穿冰、取水、捕「魚」。說不定在太陽系裡,就有地外生命的存在,而我們可能是外星播種的結果。
朱柏說這樣的思路,有個難解的關鍵,外星生命如何能穿越地球的大氣層,而不被焚毀?想像中那過程是一片火紅熾熱,一切都徹底消毒了。她話題轉到科學營的精英高中生,說英雄出少年,因為加州理工學院的博士班研究生,實驗證明了並非如此:隕石只有表面約一公分厚被加熱,石心仍是冰涼的!這個學生的傑出研究深受激賞,立即受聘於麻省理工學院,附上百萬美元的資助。而加州理工學院明知他即將離去,仍撥款百萬美元支持研究。這位年輕人就是魏斯,他在這期《科學人》與休士頓大學的華佛拉西共同撰文〈我們都是火星人?〉,細述生命在星際旅行、播種的可能性。朱柏眼中的千里馬說,地球的生物圈可能發源於地球之外,你我眼前說不定就有不同來源的外星生物,而我們卻毫不知情。
我們地球人是如此熱切的期待與外星生命相遇,而同時又驚恐於一個地球新生命型態的出現:能人傳人的禽流感病毒被預言隨時就要演化出來。這期《科學人》我們深入探討了全球流感的防疫問題,希望知識能帶來平安。
【欲閱讀更豐富內容,請參閱科學人2005年第46期1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