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研界深根21年的有庠科技獎,於2023年9月6日下午舉辦「第21屆有庠科技獎頒獎典禮」,財團法人徐有庠先生紀念基金會是台灣少數鼓勵科技創新的民間基金會,透過頒獎典禮以鼓勵台灣投入各領域的科技研究人員,共頒發有庠科技講座、有庠科技論文獎、有庠元智講座、有庠傑出教授獎等四項獎項,共有26位科學家獲獎,頒發總獎金達1,140萬元。
支持台灣科技創新發展
財團法人徐有庠先生紀念基金會是遠東關係企業,為了紀念創辦人徐有庠先生而捐助成立。目前國內的公益資源大多集中在社會福利或文化教育,因此徐有庠基金會特別以「科技創新」為宗旨,每年舉辦「有庠科技獎」以表揚鼓勵國內頂尖科技人才,讓他們的研究成果與貢獻能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與肯定。基金會董事長徐旭東認為,科學研究必須經歷長時間的累積,才可能達成創新突破,因此科學家需要各界的資源與鼓勵,才能支持他們不畏艱難、勇往直前。而「有庠科技獎」特別從六大新興科技領域著手,期盼點起科技火苗,引燃各界對於科技發展的重視支持,也期盼社會大家一起加入。
基金會今年亦特別邀請Google台灣區前董事總經理簡立峰博士,以「生成式帶來的機與挑戰」為題發表演講。簡立峰目前擔任新創公司Appier暨iKala的獨立董事,助台灣新創產業的發展,在演講中與現場與會人士分享當前最受矚目的AI科技,並以ChatGPT作為例子,說明生成式的發展以及所帶來的各項風險,以及在此AI狂潮中,台灣的機會與優勢在哪方面。簡立峰認為AI產業的逐步成熟,會給台灣社會帶來新局面,目前的受益產業有晶片、伺服器、半導體、資通訊,而這些產業都是台灣最擅長的領域,在不遠的將來能夠使台灣在國際競爭中具備領先優勢。AI在分析上的強項,使得白領階級受到相當程度的威脅,在教育上所具的風險仍相當高,如何篩選並餵養符合多數人正確的價值觀,才能使AI具備正確的判斷。
新興科技卓越發展
「有庠科技獎」今年邁入第21屆,在長期深耕與推廣之下已成為科研界的指標性獎項之一,有庠科技獎持續聚焦在「奈米科技」「資通訊科技」、「光電科技」、「生技醫藥」、「綠色科技」及「人工智慧」等六大新興科技領域,舉辦至今已累計頒發467個獎項,總獎金逾新台幣1.9億元,成果卓著。
有庠科技獎今年共分為「有庠科技講座」、「有庠科技論文獎」,「有庠元智講座」與「有庠傑出教授獎」等四個獎項,共有26位得獎人,其中「有庠科技講座」得主每位可獲得新台幣100萬元獎金,五位得主包括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的張翼教授(奈米科技類)、王蒞君教授(資通訊科技類)、洪瑞華教授(光電科技類),以及中國醫藥大學蘇冠賓教授(生技醫藥類)、國立成功大學鄧熙聖教授(綠色科技類),他們在學術界多年耕耘的成就,贏得評審委員會一致肯定。徵選得獎者的過程耗時半年的三階段審查,有超過百名的評審共同參與,得獎者的研究從新世代半導體的研發到最新憂鬱症的臨床治療方法,每一位都在各自領域有著卓越成就與發展。董事長徐旭東在頒發有庠科技獎座獎時也一一與得獎者詢問得獎心得以及就他們的觀點中,台灣獨特的優勢與發展分別是什麼,以及有庠基金會的下一步能夠如何支持科技研究者。
有庠科技獎亦設立論文獎,甄選出當年度的傑出研究成果,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年輕學者獲得獎項,可看出台灣科研界新一代科學家的研究成果已獲得全球學術圈的高度肯定。
▲ 第21屆有庠科技論文獎共有12位科學家獲獎,由國科會主任秘書林廣宏(左六)代表頒獎。 圖╱徐有庠基金會提供
基金會連續15年和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物理系合作舉辦「徐有庠盃物理辯論賽」,參照國際物理競賽(IYPT國際賽)制度,以全英文口說的方式進行物理議題辯論,有助於外語口說、邏輯思辯、科學實驗設計與團隊合作等多項重點能力養成。此次頒獎典禮亦頒予獎狀獎金等贈與得獎團隊。
第21屆有庠科技獎得獎人詳細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