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皆有靈的感官世界-科學人雜誌
科學人選書

萬物皆有靈的感官世界

2023-09-01 陳碩甫
▲ 圖源:臉譜、地平線文化、天下文化、商周

我們對於世界的認識和建構,源自於經驗和心靈的投射。比如說在被滾水燙傷後,產生了遠離高溫液體的警覺。但心靈是否為神經物質的衍生物?究竟是先有心靈,還是先有物質,科學對此尚未有定見。本期〈昆蟲知否知否〉討論了昆蟲的感覺和情緒,也許萬物皆有不同於或優於我們的受器,也就形塑不同的感官世界。


《五感之外的世界》

作者/艾德‧楊
出版/臉譜

同一個景象,我和大象可能看到不一樣的顏色

大海深處是什麼景象?如果扇貝會說話,牠也許會透過環繞內緣的一排亮藍色眼睛把所見與我們分享。是誰在黑暗中掙扎?蜘蛛能透過氣流震動判斷捕獲的獵物位置。通過動物的感官,讓我們觀測到世界如萬花筒般不斷地改變,也能理解自然中逐漸消失的黑暗和寧靜,對其他生命來說有多珍貴。


《樹的祕密語言》

繪者/彼得‧渥雷本
出版/地平線文化

你的感覺,樹木也許知道

不只動物,植物也會以我們聽不到的語言溝通。看似安靜的樹木,同樣具備和同伴交換訊息的能力。作者以高度擬人的手法,描寫樹木對於外在刺激的反應,例如:遭動物啃咬枝葉時散發的苦味,如果苦味是一種傳遞資訊的方式,是否也反應著樹木對於周圍環境的察覺?


《超級感官:人類的32種感覺和運用技巧》

作者/艾瑪‧楊恩
出版/天下文化

先經歷感受,再開始思考

從消費行為來看,我們沉浸在觸視嗅聽聞這五感的美妙之中。但是,我們是如何穿梭在街道避開洶湧的車潮?這得依靠掌握導航和平衡的前庭感。本書介紹了人的32種感覺,作者說明人類在學會思考之前,掌管感覺的腦幹已經歷長時間的演化。而與他人有所區隔的「自我」,也在經歷了繁複的心智活動和經驗之後產生。


《擁有自我的心智》

作者/安東尼歐‧達馬吉歐
出版/商周出版

我,是所意識到的我

人類和現階段AI的差異,或許在於我們擁有自我的意識。但意識從何而來,我們又如何從歷經感知的心智過程中,淬煉出這個「我」?作者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醫學院士及神經學家,主張「自我」是感官體驗和情感整合出意識過程中的產物。這個建構不僅複雜,也是歷經幾百萬年生物演化所得的結果。


# 關鍵字:科學人選書
更多文章
活動推薦更多
追蹤科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