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知死,焉知生?-科學人雜誌
知識搖籃

如果不知死,焉知生?

2023-09-01 黃貞祥
▲ 圖源:時報出版

重點提要

書名/人類死亡史:從瘟疫到失智症

作者/安德魯.鐸義格(Andrew Doig)

譯者/李宛蓉

出版商/時報出版 (2023年4月)

談論死亡,是我們社會中最忌諱的事之一吧?就像近期熱門電影「Barbie芭比」中,女主角在歡慶每一天都超棒的舞會中,不小心問道:「妳們有思考過死亡嗎?」,所有音樂和舞步就戛然而止!接著,怪事接連發生,原本美好無瑕的生活逐漸崩壞。

你們有思考過死亡嗎?我們在有些年紀後,是不是就開始越來越頻繁地參加親朋戚友的的告別式?如果對人說出「不得好死」,恐怕是最惡毒的詛咒。而我,也無法預料自己何時、以怎樣的方式死去,但無疾而終的可能性並不大,畢竟根據衛福部統計,110年國人前十大死因依序為:惡性腫瘤、心臟疾病、肺炎、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事故傷害、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腎臟病變以及慢性肝病與肝硬化。

無論死因為何,大多數人都想活得久一點吧?根據內政部公佈的111年「簡易生命表」,國人平均壽命為79.84歲,其中男性76.63歲、女性83.28歲。按照這個數字來說,我也差不多一腳踩進棺材裡了。無論未來醫學科技再發達,死亡仍是這輩子最確定的事,就像美國政治家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 1706~1790)的名言:「人生唯一確定的事就是死亡與繳稅。」

比起過去,我們越活越長

在令人不舒服的情況下,要寫出這本《人類死亡史:從瘟疫到失智症》(This Mortal Coil: A History of Death )或許需要一些勇氣?這個勇氣不僅是要面對人類大量的死亡,還要面對出版後的銷量。不過,我認為真正畏懼死亡的人,反而該閱讀這本書。至少在了解人類的死亡史後,我還挺慶幸自己活在當今的世界,否則早已進棺材。因為過去,人類的預期壽命大概只30~40歲左右。有賴於現代醫學和公共衛生的進步、全球經濟的發展,讓我們遇到死神的時刻比列祖列宗還晚得多。

《人類死亡史》原文書名中的「Mortal coil」,是一個詩意的術語,代表的是日常生活裡的煩惱、鬥爭與苦難,同時也是一個需要承擔的重擔。原句「shuffle off this mortal coil」的意思是指死亡,出自於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名作《哈姆雷特》(Hamlet)中的「生存還是毀滅」(To be, or not to be)的一連串獨白中。

《人類死亡史》作者鐸義格(Andrew Doig)是英國曼徹斯特大學(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生物化學系教授,本書並非從文化上檢視人類過去面對死亡的態度,而是從大量歷史資料裡,探討不同時代中人類的主要死因。他在每一章開始,都用故事起頭,讓我們見識到他所要談的死亡,並非冷冰冰的數字,而是活生生的史實。這本書掀開我們常避而不談的神秘面紗,一再提醒我們:生命遲早還是要面對死神......


# 關鍵字:知識搖籃
更多文章
活動推薦更多
追蹤科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