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捲古今譚-科學人雜誌
大氣科學

龍捲古今譚

2023-09-01 趙丰
地球上的氣候善變,千百年前,龍捲風可能出現在中華大地上,化身成為「龍」。
▲ 從天而降:左圖是近代歐洲移民在北美洲目睹了龍捲風後留下的一幅版畫,右圖是典型的甲骨文「龍」字,是三、四千年前創造龍概念的中國人心目中的「龍」(取自《龍在故宮》張光遠先生所撰〈從商周文字談龍〉)。他們是不是在畫同樣的東西?(圖源:趙丰(左))

重點提要

■近代,龍捲風好發於美國中部,在每年春、夏季多達上千起。然而氣候變遷致使龍捲風好發的位置往北美洲東部偏移。

■古代,中國甲骨文和文化裡的龍形象,與龍捲風很奇妙地多有相似,這是否意味著龍捲風早在數千年前經常發生於中國,留下了龍的傳說。

近代,龍捲風好發於美國中部,在每年春、夏季多達上千起。然而氣候變遷致使龍捲風好發的位置往北美洲東部偏移。

古代,中國甲骨文和文化裡的龍形象,與龍捲風很奇妙地多有相似,這是否意味著龍捲風早在數千年前經常發生於中國,留下了龍的傳說。

龐然、暴烈、神秘、瞬息萬變、來去無蹤的天上訪客。這,當然是龍捲風。龍捲風的物理成因,今天科學家已算是有了初步的理解;現在可讓我們退一步,從側面的視角來認識它。

在人類的長期歷史舞台上,龍捲風似乎是還輪不上跑龍套的小角色。原因很簡單:在地球上,我們所謂文明世界的這部份時空,地理、氣候條件並不適合龍捲風的形成;既然沒這物,當然就沒有戲份安排給龍捲風。

一直到18、19世紀,歐洲移民大舉西進到北美洲中部,人類才赫然見識到龍捲風,無以名狀,就用上最初見到時用的西班牙字「tornado」(迴旋之意)稱之;其後才逐漸廣為人知。今天世界上可以稱做龍捲風的,絕大多數仍發生在美國中部草原、稱為「龍捲風巷」(Tornado Alley)的地區,每年春、夏季多達上千起。

然而,在短短的過去半個世紀裡,龍捲風巷的地理位置明顯漸漸遷移(往北美洲東部),而發時(變集中、早發)、強度(變強)、頻度(變多)也都有所改變。在〈鬼切龍捲風〉簡述了兩件事:為什麼北美洲中部特別適合龍捲風的發生,以及龍捲風本身對於氣候變遷的敏感。

這是近代的事;那麼,遠古呢?把時間上推數千年,全球氣候型態情節和現在很不一樣,龍捲風的戲是怎樣演的?

數千年前呢?

話分兩頭:中國文化裡的重角色——龍……


# 關鍵字:大氣科學氣候
更多文章
活動推薦更多
追蹤科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