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到要命-科學人雜誌
氣候變遷

熱到要命

2023-09-01 亞當斯?富勒(Terri Adams-Fuller)
全世界因極端高溫而致死的人數不斷攀升,在美國更高於颶風、洪水和龍捲風等天災。許多人其實是熱傷害高風險群,卻毫不自覺。
▲ 繪圖:卡勒里(Taylor Callery)

重點提要

■1980年代以來,全球暖化導致氣溫持續上升,有史以來最炎熱的十個年份都發生在2010年之後。

■全世界有越來越多人移居到都市,熱島效應使都市變得更熱,因而有更多人深受熱傷害之苦。

■政府機關該如何協助人們判讀高溫警報,並立即採取行動防範熱傷害,將是日後的一大挑戰。

去年6月25日在美國加州帕沙第納,快遞公司優比速(UPS)的貨車司機查維茲二世(Esteban Chavez, Jr.)和其他人一樣展開如常的一天。但這座城市正遭逢極端熱浪,正午氣溫超過32℃。他送完當天最後一筆訂單,便倒在貨車的駕駛座上。在查維茲二世失去知覺20分鐘後,才由收件地址的屋主發現並尋求醫療協助。查維茲二世的家屬表示,他死於熱衰竭導致的中暑,年僅24歲。

查維茲二世看起來不像是會因極端高溫而有健康風險的人。但這類不幸的死亡案件越來越常見。1980年代以來,在美國與熱傷害有關的疾病及死亡人數持續攀升,這是地球氣溫上升的直接結果。根據美國國家環境保護署(EPA)資料,美國每年有將近1300人因暴露於高溫而致死,隨著氣候變遷加劇,這個數字幾乎肯定會持續攀升。這種現象當然不限美國,發表於2021年8月《刺絡針》(Lancet)的一項研究顯示,2019年有九個國家總共35萬6000人死於熱傷害導致的疾病,這相當於美國佛蒙特州的半數人口。

暴露在極端高溫下,會損害中樞神經系統、大腦和其他重要器官,而且影響速度驚人,導致熱衰竭、熱痙攣或中暑。極端高溫也會使高血壓和心臟病等疾病惡化,對於慢性病患尤其危險。年長者是熱傷害的高風險群,而幼童的體溫調節能力不如成年人,因此在極端狀況下也很脆弱;但其實所有年齡層都可能備受危害。有些研究顯示,戶外工作者最可能發生熱傷害,無論年齡高低。

在美國與天氣相關的死因中,極端高溫排名第一,一整年中因高溫致死的人數更高於颶風、洪水和龍捲風。然而有研究顯示,相較於風暴潮和野火等劇烈天災,大眾處於熱傷害時往往渾然不知,也不常意識到個人所面臨的風險。人們面臨熱傷害時,鮮少採取保護自我的行?,而這樣的落差也由個人認知擴大到政策面。即使考量高溫對人類健康構成的危害,防範熱傷害通常不會是緩解氣候變遷與調適計畫中的優先項目。

都市熱島與不平等

自從有精確氣溫記錄的1880年以來,直到1980年的100年期間,全球平均氣溫每十年上升約0.07℃。自1981年開始,上升率不只增加一倍,在過去40年,全球年均溫每十年上升0.17℃。雖然增加趨勢看起來可能不高,卻示警了一種劇烈變化,累積起來對地球是巨大效應。氣候記錄上最炎熱的十個年份都出現在2010年之後。在美國部份地區,有史以來最炎熱的夏天發生在2022年,加州死亡谷的氣溫逼近53℃,是合乎預期的極端高溫。但美國各地通常不那麼酷熱的城市,氣溫也創下歷史新高,例如愛達荷州的邦納斯費里(42℃)和華盛頓州的奧馬克(47℃)。

極端高溫對於社會各階層都構成危害,但在人口稠密的城市環境尤其嚴重。隨著世界上越來越多人移居到都市區域,都市化與熱傷害的關聯就顯得至關重要。根據聯合國人口署(United Nations Population Division)的資料,2050年全球居住在都市區域的人口將達到68%,高於2018年的55%。不過這個全球都市化的人口佔比,背後隱藏了各國差異:目前北美有82%人口居住在都市區域,中國為65%,非洲則是43%。美國的都市化程度(人們由鄉村移居到都市)在1950年代為50%,到了2020年則上升到83%。這種快速增長加上環境變遷,對於人類健康、基礎建設、社會經濟系統以及能源與水資源,都增添壓力……




(▲ 資料來源:EPA's Climate Change Indicators in the United States, https://www.epa.gov/climate-dicators/climate-change-indicators-heat-related-eaths (Chicago heat-wave reference, with data from CDC and NOAA ) ;"Heat-Related Deaths, United States, 2004–2018," by Ambarish Vaidyanathan et al.,in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M orbidity and ortality Weekly Report, Vol. 69. No. 24; June 19, 2020 (h eat-related death data );Graphics by Jen Christiansen




# 關鍵字:氣候變遷
更多文章
活動推薦更多
追蹤科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