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門舞集今年50週年,全新作品「波」將於10月演出,由藝術總監鄭宗龍與日本當代最具影響力的新媒體藝術家真鍋大度(Daito Manabe)合作,並首次加入生成式人工智慧(AI)技術,展現出這部舞作。 《科學人》訪問了藝術總監鄭宗龍,談談舞蹈與科技、舞者與電腦的跨域共創經驗。 ▲ 雲門舞集藝術總監鄭宗龍(左)與新媒體藝術家真鍋大度(右)。(攝影:張震洲) 真鍋總監與鄭總監的背景很不一樣,是什麼契機開啟你與他這次的合作? 2016年我在電視上看到里約奧運閉幕式表演「東京八分鐘」,整場表演運用了大量多媒體,即使隔著螢幕,還是讓我非常震撼。真鍋大度是閉幕式表演的首席科技總監,後來我們成為Instagram朋友。真鍋跟我都是1976年出生,兩隻龍,一個在東京一個在台北,他東京理科大學數學系畢業,我是八歲開始就一直在舞蹈的世界,背景很不一樣,但談到創作則有些共通點。 我注意到他有很多有趣的創作,每次的作品應用的技術都不同,例如無人機、印表機、擴增實境、非同質化代幣(NFT)......這跟我的舞蹈創作很像,每次的主題跟要探索的方向都是一場新的嘗試,這也埋下了日後我想找他合作的動機。 起初你聽到在創作中加入AI的點子,你的想法是什麼?以及在實現的過程中,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去年生成式AI還沒這麼熱門的時候,真鍋就提議用AI來編舞。我聽到這點子的時候腦中沒有畫面,但我對未知的事充滿好奇,也相信這樣的嘗試能給50年的雲門帶來新的可能性,於是就答應了。他很有趣,一個科技背景的人,卻會在 Instagram上放他跳舞的記錄,他也結合舞蹈與科技,曾經利用腦波裝置控制虛擬世界中的角色跳舞。 這次我們藉由儀器收集舞者肌肉運動產生的電訊號,AI再根據這些訊號產生聲音及舞蹈動作讓舞者表現。一切都源自於人,但AI生成的過程能夠帶我們邁向未知。 我們對於AI編舞都持開放的態度,它打破了人類思考的慣性,也重新塑造舞者間工作的默契。 最大的挑戰是我們不知道AI會生成什麼樣的舞蹈動作,這些動作是否符合人體力學。AI是否會考倒雲門的舞者?還是覺得AI生成的舞蹈動作缺乏挑戰性? 你認為AI或科技加入創作,最大的改變是什麼? 當我看到AI生成舞者的動作覺得很震撼,一個跳舞的人,可以瞬間變成一尊雕像、一張在舉腳的椅子,或者跳舞的檯燈,大大顛覆了我們對於形象的看法。不過我們也還在探索AI怎麼融入創作,畢竟舞蹈是現場演出,我們不能讓觀眾一直盯著螢幕,卻又如何在舞台上看得到抽象的AI。 我很喜歡看科幻電影,特別是「2001太空漫遊」,其中有一幕是黑色的巨大石碑從天而降,猿人圍著它吼叫,那畫面讓我非常震撼。我在2019年創作「毛月亮」時,就致敬了這一幕,用一個重達400公斤的超大LED螢幕降在舞台上,舞者圍著它起舞。 另外還有像是探討語言表達的電影「異星入境」,外星人用類似潑墨的方式表現文字;以及表現時間順轉、逆轉的「天能」,都帶給我創作上的啟發。 這次的主題帶點科技的意味,主要想呈現什麼概念呢? 這次的主題「波」想表達我們處於一個波的世界,從手機到衛星的資訊傳輸、能量的傳遞、遠方發生事件對我們產生的影響、在音樂廳觀眾席上聽演奏,這些都是透過「波」的形式在運作。舞蹈如果能夠感動人,那就大家在這個空間裡感受同一個波動。我很期待能夠和真鍋合作,來詮釋這個題目。 期待大家進來體會這個波動,這部作品肯定會在每個人心中產生不同的漣漪。 ▲ 雲門舞集「波」劇照 (圖源:雲門舞集) 預告片:
雲門舞集今年50週年,全新作品「波」將於10月演出,由藝術總監鄭宗龍與日本當代最具影響力的新媒體藝術家真鍋大度(Daito Manabe)合作,並首次加入生成式人工智慧(AI)技術,展現出這部舞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