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系畢業的周建宏,雖然是理學院第一名畢業,但是發現志不在學術界與科技產業後,善用自己的分析能力,抽絲剝繭未來市場的供需關係,仔細思索如何把自己的優勢放大,以及自己對職業生涯的規劃,最後找到未來的方向,決定成為一名會計師。 物理系訓練的觀察力,讓周建宏往往能在複雜問題中精準抓到關鍵點所在,經常擔任公司內各個部門的救火隊長,也因此成為資誠(PwC Taiwan)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最年輕的所長。這幾年經手上百家上市上櫃公司的財務資料,更讓他發現科學化管理可帶給公司長期優勢。 林詠翔(以下稱Vincent):你雖然是物理系畢業,卻沒有留在理工產業界發展。你當時怎麼看待跨領域這件事? 周建宏(以下稱Joseph):當時的環境,科學還沒有形成產業,物理系畢業之後只有學術這條路。那時候我就在思考,為什麼學什麼就要做什麼?我們不要因為科系的屬性而限制對未來的想像,而是去想像在什麼情境下,會需要什麼樣的人才。這是一個供給或是需求的市場,就像是我們會想要了解客戶的需求一樣。 Vincent:你是理學院第一名畢業,而且是斐陶斐榮譽學會的會員,在理工領域是個資優生,後來又在會計師行業取得很高的成就。可以跟我們分享你如何在這兩個完全不同的領域都有這麼好的表現嗎? Joseph:我把這個過程分三個步驟:挑戰舒適圈、理性評估風險、勇敢跨出第一步。我畢業之後開始對人生規劃、職業生涯有很深的思考。我也曾經就讀電腦科學領域的研究所,但是發現這不是我的興趣。考量到職場,當時我就給我自己三個選擇:醫師、律師、會計師,我得到的結論是,數理的訓練在會計師這個工作還能用得上,半路出家障礙相對比較低。最後我也在很短的時間內考到會計師執照,當時還是全美國第二名的成績。 我一旦下定決心,就會規劃進度、投入時間和精力、監督自己保持習慣、遵守紀律,朝著目標前進。例如我喜歡跑步,我每天早上跑五公里,至今20年沒有間斷。 Vincent:你曾經有科學推廣或是科普教育的經驗嗎? Joseph:我大學的時候曾經辦過一個活動,叫做哈雷彗星週。當時哈雷彗星正好回到內太陽系(編按:1986年),為了觀察哈雷彗星,國際上很多國家級的太空中心都有發射太空船的計畫,天文迷的圈子稱之為「哈雷艦隊」。當時我就有個想法,科學若要生活化,首先要能夠變成茶餘飯後的話題。 Vincent:從物理人的角度來看,懂科學的人有什麼優勢? Joseph:學習科學就是在未知中尋找答案,找真正的答案,而不是表面的東西。所以我們會有所謂的方法論,或是會談論可行性。在追求答案的過程中,訓練合理的思考邏輯;因為合理,所以少犯錯。科學方法也講究剝離不相干的雜訊,專注在問題點上面,解決關鍵問題。 Vincent:資誠(PwC Taiwan)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在台灣與超過400家上市上櫃公司合作,你認為「科學」對於一家公司的重要性是什麼? Joseph:一家懂得運用科學知識的公司,不會只是跨領域科技的創新產品而已。我們從各家的財報可以看到,科學化的經營模式比較容易形成制度。好的制度,例如公司有合情合理的升遷管道、穩健的投資、永續發展的規劃、短中長期的各種佈局,還有風險評估等等。能夠善用科學化管理的公司,最大的好處就是不出大問題。或許這也是科學化管理的概念。 Vincent:你從一個學「科學」的人,到現在帶領一個能用「科學」方法解決問題的團隊。你能否給「科學人」一些建議? Joseph:我想分兩個方向談這個話題。首先我建議非科學人多去接觸科學相關議題,例如最近熱門的元宇宙、人工智慧,培養自己的科學思維,對於尋找未來方向或是目標的定位都有幫助。 對於科學人,我認為純科學是骨架,但是既然叫「科學人」,就要有人的部份,需要有血有肉,要有溫度、有情懷。除了基礎科學知識,可以多關注人文、環境、天氣相關的議題,例如生物多樣性、氣候變遷等話題,可以讓討論的觸角延伸到各個族群,也更容易把科普知識推廣出去。 圖源:大江生醫 簡郁芳、龔真
靠著AI(人工智慧)及影像技術在美國股票上市的「玩美移動」,振奮了台灣軟體新創圈,玩美移動提供給時尚產業商業應用、數位轉型以及個人使用的虛擬美妝App,至今全球已有10億下載量。這個獨特的商業模式背後...
出身貧苦農家的陳其宏,小學三年級之前家中甚至沒有接電。靠著不服輸的精神,讓他選擇就讀理工科,脫離務農走入電子工程領域;也讓他在職場上找到關鍵競爭力超越同儕,一路被公司賦予重要任務,到現在領航佳世達集團...
物理系畢業的周建宏,雖然是理學院第一名畢業,但是發現志不在學術界與科技產業後,善用自己的分析能力,抽絲剝繭未來市場的供需關係,仔細思索如何把自己的優勢放大,以及自己對職業生涯的規劃,最後找到未來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