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禍福相倚的自然現象-科學人雜誌
總編輯的話

颱風——禍福相倚的自然現象

2023-09-01 孫維新
停電時冰箱盡量不開、漫過街道的水淹進院子、晚上點著蠟燭聽著密集的雨點劈哩啪啦打在保護玻璃窗的塑膠布上,這是我們從小經歷颱風的共同回憶,當時只覺得是「災難」,長大了才知道隨著風雨而來的是台灣重要的「資源」;但在「全球暖化」使得海溫升高的同時,我們是否自己把「災難」做大了?
▲ 2017年2月,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捐贈科博館的「物理世界」特展揭幕,作者站在「科氏力大型咖啡杯」的轉台上,帶領貴賓體驗這個有趣的「假想力」。(圖源:孫維新)

1986年8月,因為博士論文研究的需要,我第一次越過赤道,來到南半球,使用智利高原上的望遠鏡觀測南天星空的類星體。

這段航程又遠又久,我先從美國洛杉磯往東飛到邁阿密,再從邁阿密往南跨越赤道,飛到阿根廷的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再從布宜諾斯艾利斯往西飛越安地斯山,到達智利首都聖地牙哥,然後再轉小飛機往北飛往天文台所在地的拉塞瑞納(La Serena),東南西北都飛齊了,才能到達托洛洛山泛美天文台(Cerro Tololo Interamerican Observatory, CTIO)的總部。

這段旅途中,我最期待的就是從邁阿密跨越赤道飛往布宜諾斯艾利斯的這段航程,半夜從邁阿密起飛,飛了將近九個小時,早上8點多飛機落地,我一下機就衝往廁所,您千萬不要誤會,不是我在飛機上忘了去,而是要進行一場在北半球做不了的實驗。接下來的半個多小時,進出廁所的旅客都會看到一個亞洲年輕人靠著洗手台,低頭專注地看著臉盆,然後不斷儲水、放水、儲水、放水,一直玩到智利航空呼叫登機,才心滿意足地離去。

您或許已經猜出來了,我是在觀察水流漩渦的方向。北半球低壓區(大致從熱帶到亞熱帶)的氣旋是逆時針轉動的,南半球低壓區的氣旋是順時針轉動,這是因為地球在赤道上轉速最快,到了南北極速度為零,所以從赤道往南或往北前進,會發現緯度越高,轉速越慢,也因此北半球的熱帶氣旋在形成時,南邊接近赤道的氣體速度快,北邊的氣體速度慢,自然轉成了逆時針的氣旋,反之亦然,南半球的熱帶氣旋會感受到接近赤道的氣體移動得快,南邊較慢,自然轉成了順時針的漩渦。

這個因為速度差而造成的轉動現象,好像是由一個看不見的「力」導引的,這個「地轉偏向力」就是我們在物理上熟知的「科氏力」(Coriolis force),是在1835年由法國物理學家科里奧利(Gaspard-Gustave Coriolis)提出的,為的是描述「旋轉體系」的運動。

他提出可以在運動方程式中引入一個「假想力」,就可以像處理「慣性體系」的現象一樣簡單地處理「旋轉體系」中的現象。由於我們生活的地球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旋轉體系,許多大尺度的自然現象都看得到「科氏力」的影響,因此在科里奧利提出了這個觀念之後,「科氏力」很快就在流體運動的領域中佔有了重要地位。

不過回到臉盆放水的實驗上,有些研究大氣科學的同事認為「科氏力」不應該會出現在這麼小的尺度上,但我印象中離開廁所時是心滿意足的,所以當時應該看到了不少「順時針」漩渦。後來在網路上看到觀光客在厄瓜多(Republica del Ecuador,直譯就是「赤道共和國」)的一個小村落中拍攝的影片,赤道剛好通過這個村落。畫面中有兩個設置在黃土地上高一公尺多的臉盆,彼此隔著赤道距離約50公尺,一個小孩先在這一端的臉盆加水,然後拔掉塞子看水流的漩渦,再跑到另一個臉盆旁邊,也是加水再放水,觀光客就跟著跑,追著拍攝兩個臉盆中水流的漩渦方向,兩個漩渦的方向竟然真的是相反的!

我感覺這個影片比我自己做的實驗還要誇張,不單是「科氏力」顯然可以出現在臉盆這樣的小尺度上,即使才隔著幾十公尺,只要跨越赤道,「科氏力」就明確地創造了兩個不同轉向的漩渦,這才叫做難以置信。網路影片的真假我無從確認,但這顯然是一個未來能實地測試的簡單過程。

更有趣的,是「科氏力」不只是單純觀察,還可以親身體驗!我在「2009全球天文年」的「仰觀蒼穹四百年」特展中,打造了一個「科氏力大轉盤」,參觀的遊客玩得不亦樂乎。等我到了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就在2017年揭幕的台達「物理世界」展覽中,設計了一個五米直徑的「科氏力大型咖啡杯」,參加體驗的遊客在大型轉台上旋轉,而在這個過程中,人們會看到從對面丟過來的球,竟然會在空中神奇地轉彎,砸到旁邊正幸災樂禍旁觀的同學頭上。好像有一個「力」,能讓空中飛行的球轉彎!

其實這個過程中並沒有任何「力」,只因為觀察者自己在轉,觀察的角度不斷改變,就會覺得是球的飛行路線在改變,這個體驗清楚說明了「假想力」的本質和效果。(如果您有興趣,請到科博館科學中心四樓,由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捐贈的「物理世界」親身體驗,相信我,您會收穫滿滿的!)

當我訪問舊金山的探索館(Exploratorium)時,看到了另一個令人驚歎的展示,在巨大的電視牆上,工作人員投上去美國航太總署(NASA)對地表的長時間衛星影像圖,其中箭頭是海面上的風速和風向,顏色則是海水的溫度,在2011年的8月中下旬,我看到有好幾個在北大西洋上形成的颶風,從東往西襲擊了美國的東南部。原先只是一些細小箭頭,但隨著時間發展,有些地方箭頭越來越密集,移動速度也越來越快,很快就形成了一個初期的逆時針氣旋(上圖中央上方),當這個氣旋在大洋上移動時,我驚訝地看到,它經過的海面瞬間從紅色(高溫)轉為黃色(中溫),清楚地說明颶風(颱風)一路走一路長大,能量就是來自海面的高溫!


▲ 美國舊金山探索館的電視牆顯示了2011年在北大西洋海面上的風速與海水溫度,深藍色是陸地,左上方是弗羅里達半島,中央左方從西到東是古巴、海地、多明尼加,和波多黎各。畫面上可看到一個氣旋在中央上方成形,正往左上方移動。比較上下圖,明顯可見氣旋在移動的過程中使得海水的表面溫度瞬間下降(紅色為高溫,黃色為中溫)。颶風在行經的路徑上,留下了一條長長的黃色印痕,清楚說明颶風吸取了海洋表面高溫所蘊涵的能量。(圖源:孫維新)

這期《科學人》雜誌討論了颱風和龍捲風,對在台灣的我們而言,颱風是「災難」,也是「資源」。有一回我問了我的同屆同學,氣象界的「網紅」鄭明典局長,颱風帶來的水資源對台灣有多重要?他說對北部而言,大約是45~50%的淡水資源,對南部而言,更可能到60~65%,我對這個數字的記憶可能不是很精確,但颱風帶來的降雨卻是台灣不可或缺的水資源,所以我比較傾向稱颱風為「自然現象」,而非單純「災難」。但在人為的全球暖化下,海水表面溫度升高,颱風的威力增強,期待「資源」送上門的同時,卻也要擔心「災難」的威脅日增,這不又是一個人類給自己帶來的困擾?


# 關鍵字:總編輯的話
更多文章
活動推薦更多
追蹤科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