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臟癌素有「癌王」之稱,因早期症狀不明顯、缺乏有效篩檢方式、且惡化快速,患者發現時往往已進入晚期,藥石難醫,名列我國2022年十大癌症死因第7名。目前偵測胰臟癌的主要工具是電腦斷層影像,由於胰臟與周遭病變區域邊界不明顯,病灶特徵複雜多變,加上影像解析度、機種成像特性等因素,使小於2公分的胰臟癌腫瘤,判讀十分困難,約有4成個案會被遺漏。臨床醫學界迫切需要更靈敏的偵測方法,實現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臺灣大學應用數學科學研究所教授王偉仲與臺大醫院合作,耗時六年以上開發出全自動辨識胰臟癌的AI 深度學習模型,準確度高達九成以上。王偉仲指出,這不僅是現有文獻中,第一個成功建立「胰臟癌全自動分析流程」的研究,能區分正常與胰臟癌的電腦斷層影像、圈選出腫瘤位置;更在健保署的協助下,利用全國性的胰臟癌資料集進行模型驗證,於來自多中心不同機型、不同病患族群、品質不一的混雜影像中,仍然獲得高精準成果。本項研究近日已獲得臺灣衛福部醫療器材許可證,與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突破性醫材指定(Breakthrough Device designation)。王偉仲期待,該成果能夠盡快運用於國內外的臨床醫療上。 此番獲獎,王偉仲特別感謝臺大醫院廖偉智醫師團隊,以及臺大應數所和資工所同學等成員,也感謝國科會和健保署鼎力支持,最後並特別感謝來自妻子等家人的長期支持,讓他可以專心致志地投入研究。
第20屆有庠科技論文獎生技醫藥類得獎者、國立臺灣大學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副教授黃筱鈞,從電子工程背景跨足細胞生物學領域,長年致力透過系統與合成生物學方法探索細胞的分裂過程。她的新發現,打破以往科學家...
基因體定序技術近年來飛速發展,儘管能有效判定人體基因序列單點胺基酸突變,然而用以偵測核醣核酸(RNA) 剪接錯誤的工具,卻相對較少。而建立一個高精確度的預測剪接變異模型,意味能夠在基因診斷、精準醫療上...
近年來,人工智慧、5G 通訊、自駕車在科技的高速進展下,不再是遙遠的名詞,而已漸漸融入一般大眾的生活領域中,成為每個人皆可應用的工具。這些科技之所以進入我們的視野,仰賴科學家長年付出的努力,透過一次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