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見光OLED 顯示器件的發展已趨成熟,然而,近紅外光NIROLED 器件的發展也逐漸受到學界與產業界的重視,例如:光通訊、光動力療法、生物顯影等。由於受到能隙定律(energy gap law)的影響,近紅外光分子發光效率普遍偏低,故相關應用技術開發受到極大阻礙。 本篇論文從理論基礎思考,透過分子設計,藉由分子間的強作用力達到高效堆疊,藉以延伸激子離域化,並將發光分子氘化,減少碳- 氫鍵的高頻振動,證明新型自組裝鉑金屬錯合物不僅在NIR(II) 區能達到最高激發光量子產率23%,當製作成OLED 器件後,發光波長能延伸到995nm,外部量子效率4.31%,一舉突破研究團隊在2020年840nm 的研究成果,再次刷新自己創下的世界紀錄。王聖夫主導並執行新型分子設計,包括:執行合成路徑可行性分析及鑑定分子結構、提供新分子設計概念,開創使用穩定且價格低廉的三氟乙醯胺(trifluoroacetamide)來合成目標分子,並大幅提升氘化效率,奠定未來工業化量產的基礎。目前在生醫領域已開始應用近紅外光,研究團隊的研究成果,可提升光動力療法的有效性。 獲得有庠科技論文獎,王聖夫要特別感謝臺灣大學周必泰教授、清華大學季昀教授,在兩位教授的指導下,才可以達到目前的創新突破成果,他也感謝海洋大學洪文誼教授、國家同步輻射中心莊偉綜博士、蘇州大學廖良生教授在探討應用上協助,同時也感謝實驗室同學的團隊合作。
可見光OLED 顯示器件的發展已趨成熟,然而,近紅外光NIROLED 器件的發展也逐漸受到學界與產業界的重視,例如:光通訊、光動力療法、生物顯影等。由於受到能隙定律(energy gap law)的影...
圖/中研院院士暨台灣人工智慧學校校長孔祥重人工智慧正為社會各層面帶來深遠影響現在關於人工智慧(AI)的話題十分火熱,孔祥重首先指出,很多人談論AI時,其實是在討論「深度學習」(deep learnin...
第十七屆「有庠科技講座」資通訊科技類得主─林智仁教授為AI研究先驅,現職為國立臺灣大學資訊工程學系、資訊網路與多媒體研究所特聘教授。早在2000年開始,他就率領研究團隊持續開發資料分類軟體LIBSV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