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U.S. Department of Energy, Public domain, via Wikimedia Commons(左);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 credits the photo [1] to AB Lagrelius & Westphal, which is the Swedish company used by the Nobel Foundation for most photos of its book series Les Prix Nobel., Public domain, via Wikimedia Commons(右))
1945年8月6日與8月9日,兩枚原子彈分別落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宛如地獄之火的核爆威力令日本立即無條件投降,二次大戰也宣告終結。美國曼哈頓計畫只花了三年時間,就從無到有製造出原本認為不可能實現的原子彈,堪稱一大工程奇蹟,而領軍研發的歐本海默(J. Robert Oppenheimer)也因此有了「原子彈之父」的稱號。其實如果考慮到曼哈頓計畫的誕生,還有兩位科學家也扮演了催生者的角色。
第一位是匈牙利裔的物理學家西拉德(Leo Szilard),他因擔心德國納粹將在歐洲捲起戰爭,而於1938年移居美國紐約。隔年元月,波耳(Niels Bohr)來美國參加研討會,帶來德國科學家發現核分裂的內幕消息,也就是鈾吸收了中子後,會裂解成兩種較輕的元素。大家聽到都半信半疑,因為這違反了當時的認知,但西拉德明白這是可能的,他在1933年所預見的恐怖景象也隨之浮現腦海……。
那年9月12日的早晨,他走在濕冷的英國倫敦街頭,腦中盤繞著當天報紙刊載拉塞福(Ernest Rutherford)對於核能的看法。拉塞福認為核反應產生的能量又少又沒效率,想要藉此做為能量來源根本是異想天開。西拉德生性抗拒權威,對於拉塞福這位核子物理掌門人如此武斷的態度深感不悅,不禁想唱反調。他邊走邊想,遇到紅燈停下來仍繼續思索,然後就在燈號轉為綠燈,他跟著行人過馬路時,前方宛如產生時空裂縫,縫中有條通往未來之路,盡頭處他看見死神降臨、哀號遍野……。
西拉德前一年才看過威爾斯(H. G. Wells)的科幻小說《獲得解放的世界》(The World Set Free),裡面有種不停燃燒爆炸的「原子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