驅逐出境?外來鳥種何去何從-科學人雜誌
生態學

驅逐出境?外來鳥種何去何從

2023-08-01 林大利
成功將已擴張外來種「清零」的機會渺茫,做好寵物管理與嚴格入境管制才是根本辦法。
▲ 埃及聖䴉 (攝影:呂翊維)

重點提要

■寵物市場與國際運輸,是許多鳥類抵達外地的主要管道。但會不會變成外來入侵種,仍需經歷「能不能活」和「能不能生」兩道關卡。

■外來入侵種一直是各國保育的棘手難題,一般而言,處理外來鳥種有兩種方式:長期監測並控管數量、把握機會及早移除。

2021年4月,有隻麻雀(Passer montanus)出現在澳洲昆士蘭省的布利斯班港。消息一出,澳洲賞鳥人聚集在港口,要求管理單位開放,讓他們親眼目睹麻雀的風采。

為什麼麻雀在澳洲會變成爭相追逐的大明星?因為這不正常:麻雀並不是澳洲的原生鳥種,不應該出現。麻雀無法跨海長距離飛行,又出現在港口。換句話說,這隻麻雀是碰巧從亞洲某港口上船,就這樣一路抵達澳洲。

另一種管道,是龐大的寵物市場,經由合法引入或走私的鳥類,其中以各種鸚鵡為大宗(參見〈日不落大鸚帝國〉)。不管是在運輸途中或飼主飼養期間逃逸,或是人為刻意放生,也都成為外來入侵種擴張的主要來源,例如玄鳳鸚鵡(Nymphicus hollandicus)、非洲灰鸚鵡(Psittacus Erithacus)以及虎皮鸚鵡(Melopsittacus undulatus)。

類似的例子屢見不鮮,無論有心或無心,但這樣隨船播遷,是傳播外來種的重要途徑。別說是大郵輪裡面的麻雀,植物的種子、蟲卵、微生物都可能不小心在各國之間旅行;而寵物鳥不小心重獲自由,都是防不勝防的難題。

能不能活?能不能生?

國際貿易及運輸頻繁,但並不是所有抵達海外的小生物,最後都能變成外來入侵種。抵達外地之後,必須再經歷「能不能活」和「能不能生」這兩道關卡。

「能不能活」指的是,抵達外地的生物得先讓自己活下去。外地的氣候環境、食物資源是否適合?都是考驗。例如寒帶生物難以在熱帶立足,或是森林生物無法在都市中生存。外來生物出現的第一個地點通常是都市或港口,光是在都市裡生存,就足以淘汰許多生物。

「能不能生」也是難度頗高的關卡。要成為外來入侵種,讓自己活下來之後,也要有其他異性同伴活下來,才能繁衍後代。這時,不僅要有一定數量的同伴,還要經歷繁殖階段,讓族群擴張,弄得外地多子多孫,才稱得上是外來入侵種。

一般來說,「10%法則」大致可說明「能不能活」和「能不能生」這兩道關卡 ……


# 關鍵字:生態學
更多文章
活動推薦更多
追蹤科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