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是最致命的天災,1999年的921大地震,將全臺灣的人從睡夢中震醒。這場地震導致2,444人罹難、近 11 萬戶房屋全倒或半倒,財產損失超過新臺幣3,000億元,是臺灣自二戰以來災情最慘重的地震。
臺灣位於好發地震的高風險區,為了替下一次的地震做好準備,我們必須了解震災隱藏的各種風險。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林宗弘,與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劉季宇博士、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前主任陳亮全教授三位編者,參考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多篇文獻,並統整臺灣 20 年來地震科學研究成果,共同撰寫了《巨震創生:九二一震災的風險分析與制度韌性》一書,採用包含危害度、暴露度、脆弱度、韌性共 4 組風險因子的「風險函數」來評估震災隱藏的各種風險。
地震不會殺人,房屋才會!
危害度與暴露度探討的是地震造成的各種災害,對生命財產帶來的衝擊。
921地震發生後,全臺的死亡與重傷案例中,有高達87% 至 96% 是建築物倒塌所致。這些不夠穩固的建築物,許多是建於70、80年代臺灣經濟起飛時期,大量人口移入城市,產生高度的居住需求。然而,當時有許多倉促興建的公寓大樓或集合式住宅,在法規不健全的情況下結構相對脆弱。
根據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等機構的初步調查,截至2022年第2季,臺灣30年以上老屋數量已超過460萬戶,其中有不少危老集合住宅,災害風險極高。但要拆除重建,需要屋主的同意,更牽涉到複雜的產權問題。儘管有研究人員提出「危老補強」作為替代方案,也就是在房屋的既有結構下進行耐震補強,費用會比重建便宜許多,然而這項政策也面臨建築師簽證、檢驗或補強成本,無人願意承擔的問題,難以激勵民眾參與。
脆弱的不只建築,還有人心
921大地震教會我們的另一件事,就是災後心理復健的重要性。
在地震後,許多人在一夕之間,面臨親友驟逝、身體傷痛、家園破滅且頓失經濟依靠等變故,災民得承受突如其來的沉重身心壓力,需要專業人士適時伸出援手。
然而1999年的臺灣社會仍對「災難與創傷心理學」相當陌生。臺大心理系吳英璋與陳淑惠等教授看見921災民的需求,成立「臺大921心理復健小組」。他們抱持從做中學的精神累積經驗,開啟了臺灣災難心理衛生元年。
災民最常諮商的主題中,有72%是因震災而產生的身心症狀、家庭經濟困境,屬於創傷後壓力疾患之一。國際上對於災後心理復原有5項介入原則:安、靜、能、繫、望,如今已成為國內因應疫情、公安災難的主要介入策略。
臺大921心理復健小組的主要服務據點位於臺中東勢,而在後續的追蹤資料中發現,東勢在震災後的20多年間,是災區自殺率最低的鄉鎮,證實社區緊密的人際網絡、專業的心理諮商與陪伴,有助降低社會脆弱度、強化災後復原韌性。
▲ 大型災害心理防治的 5 大原則與目標
(圖|研之有物(資料來源|Steven E. Hobfoll et al, 2007))
災後更展現生命的韌性
重建受災區域的過程中,災民展現出生命的韌性。其中最經典的成功案例,就是南投縣埔里鎮的桃米社區,從原本最窮的村里之一,變身為當地 33 個里中,平均家庭所得排行前5名的村里,當地著名的紙教堂與生態園區,每年吸引多達40萬遊客造訪。
桃米的居民們在行政院勞工委員會「以工代賑」計畫下,投入家園重建與社區營造工作,並與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世新大學觀光系合作,協助居民學習當地生態知識、發展生態旅遊,讓「桃米生態村」日漸廣為人知。2008年,日本鷹取紙教堂落腳桃米社區,這座教堂是日本名建築師?茂為阪神大地震災民所建的精神地標,亦成為921災後復興的象徵。
從以上的4組風險因子綜合歸納出的結果,我們可以知道,如果國家與公民社會皆具備動員能力,且願意化解利益分歧、共同投入防救災,將可減少下一次震災的風險。921地震不會是臺灣最後一次大型災難,唯有掌握各種潛在風險、了解當前的強項與弱勢,才能從國家政策與公民網絡著手,做好面對下一場災難的萬全準備!
▲ 921震災後各領域制度韌性之相對評估
(圖|研之有物(資料來源|林宗弘))
(本文節錄自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科普平臺)
●
中研院官方粉絲專頁
●
中研院科普平臺「研之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