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鷹當數鈔的鷹眼——蔡乙榮-科學人雜誌
生態學

數鷹當數鈔的鷹眼——蔡乙榮

2023-06-01 李詩慧
他擁有超過30年的數鷹經驗,能精準目測鷹群數量。這驚人的計數能力究竟是如何培養出來?又是如何傳承後輩?
▲ 無關國慶:經蔡乙榮長時間調查發現,國慶日並非灰面鵟鷹(別稱國慶鳥)主要遷徙的時期,當天要遇到鷹群大量過境的機會少之又 少;反倒是10 月中旬、國慶日過後,鷹群漫天飛舞,才是灰面鵟鷹過境的主要時節。照片中尚在盤旋的鷹群,在調查個體數量時一般 先不會進行計數,但讀者可從這張照片中嘗試使用不同基數,計數當中的鷹數,模擬調查人員的感受與經驗。(圖源:蔡乙榮)

重點提要

■調查過境猛禽的首要任務是找到鷹群,接著才是辨識鷹種和計數。

■多年累積的經驗,讓蔡乙榮能迅速根據鷹群分佈範圍,決定計數使用的基數。

■完全沒有經驗的初學者只要願意投入,數鷹並非難事。

每年9~10月猛禽過境屏東縣恆春半島,「數鷹高手」蔡乙榮天未亮就在社頂自然公園的凌霄亭守候,從早上5點半觀察鷹群直到中午12點,吃重的調查工作曾讓他兩個月瘦了七公斤。面對動輒上千隻漫天飛翔的鷹群,他的「鷹眼」不願放過任何一隻鷹。超過30年的歲月,蔡乙榮抬頭望天的時間或許比其他時候都長,動力來自與狩獵者溝通保育觀念:「光是法令很難說服人,從事保育最弱的一環就是,不知道當下還剩多少隻。沒有人可以提供答案,最後只好自己來數數看到底有多少隻,說服自己也說服別人。」

摸索觀鳥計數技巧

剛開始執行「保護候鳥」計畫時,蔡乙榮沒有前人傳授技巧,只能靠查找資料摸索前行。他參考報告中描述的觀鳥計數,實際試驗後再調整方法,例如資料中提到,盤旋的鷹群十分混亂、不易計數,可縱向把鷹群剖半,計數其中一半,再乘以二;或是分成四等份,計數其中一等份,再乘以四。後來蔡乙榮實際操作,認為這樣計數不夠精確,並未如此執行,而是等鷹群盤旋完、朝一個方向滑出,再開始計數。

很多人好奇,蔡乙榮究竟如何算出天空中密密麻麻的鷹群數量?他的回答淡化了傳奇色彩,卻很真誠:「旁人會說:『你一看就知道有多少隻鷹,好厲害!』我知道病理學可透過訓練去判斷顯微鏡下的樣本數,例如細菌個數有多少。事實上,我並不是看了一眼就知道鷹群大概有多少,我數鷹都是實際算的,量少時甚至是一隻一隻點。」

找到鷹群後,蔡乙榮會往鷹群飛行方向往前追到最前端:「用望遠鏡去搜尋,直到找不到鷹的地方為止,就算是起頭。」再往兩側確認寬的範圍,每一群的寬度不一定相同,滑行時間和風的狀況都會影響,「剛盤旋完滑出來,可能是很集中的條帶,滑行一段時間後,漸漸變成比較寬的條帶。量不多,範圍就不會太大;量很多可能出現比較大的面塊。」

鷹群的數量落差很大,最少時僅一隻,多的時候可能達一、兩千隻。在追蹤鷹群分佈時,蔡乙榮大致掌握數量多寡,便能決定使用哪個基數做為計數單位。若是以兩隻做為基數,數鷹時一次看兩隻,數「一」,再看兩隻,數「二」,以此類推,數完後再乘以二。以五隻做為基數,則是一次看五隻,數「一」,以此類推,數完後再乘以五。他形容數鷹就像早期銀行行員人工數鈔票:「一般人是一張一張點鈔,銀行行員受過訓練,可以一次數兩張、五張或十張,而且算得很精準……


# 關鍵字:生態學
更多文章
活動推薦更多
追蹤科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