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依然仰望穹蒼-科學人雜誌
科學創藝術

我們依然仰望穹蒼

2023/05/11 本文與財團法人臺灣生活美學基金會合作報導/沈伯丞撰稿
C-LAB穹頂劇場FUTURE VISION LAB計畫的現在與未來
▲ 實驗展演計畫「FUTURE VISION LAB 2022」,不透光材質球體佇立於臺北市中心,與周遭建築及遠處101大樓形成對比,極具未來感的奇異視覺感。(攝影師:林軒朗,照片由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提供)

前言

試著想像,數萬年前的古人因審美的悸動,在火光搖曳的洞穴裡,一一描繪出那交織真實、想像的圖像、線條、色彩,在這充滿想像創造力的穹頂下,音樂、舞蹈乃至於故事吟唱,伴隨著氤氳繚繞的青煙、明滅閃爍的紅火,將故事、記憶、情感與生命的感動,代代傳承下去。


▲「FUTURE VISION LAB 2022」玖格設計的開場視覺藝術作品讓觀眾跨越時間、空間的限制,沉浸於未來視覺饗宴之中(攝影師:林軒朗,照片由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提供)

儘管上述的遠古場景看似和21世紀的我們,存在著難以跨越的時間距離。然而,現在的我們一如遠古的先祖們般,總是在眺望那充滿想像力與創造性的穹蒼時,被激起感動與記憶回放,乃至於人與人之間更多交互迴響。或許唯一的差別只在於數萬年的遠祖們,他們的想像性穹蒼乃是溶岩蝕洞,而此刻的我們則是數位穹頂劇場。對於穹蒼的眺望與想像,在創造力與審美的本能中,將21世紀的我們和遠古的先祖們串連起來。


▲ C-LAB謝翠玉執行長(左)、「FUTURE VISION LAB 2022」計畫主持人、科技媒體實驗平台研發企畫組蔡奇宏主任、於實驗室中的迷你DOME剪影。(攝影師吳宙棋)

在臺灣,遠古的洞穴穹蒼被帶入了21世紀的數位時代裡,變成了現代的劇場,吸引了藝術創作者、跨領域團隊乃至於觀者絡繹不絕前來參與。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後簡稱為C-LAB)的「未來視覺實驗室」團隊及其打造的移動式穹頂劇場,在這一過程中扮演了實驗角色。該團隊從2020年開始推動實驗展演計畫「FUTURE VISION LAB」,透過直徑12公尺的全沉浸式半球體影音體驗空間「DOME」,為藝術創作者提供展演舞台。在過去三年中,共有28檔作品透過DOME展出,實現了移動式穹頂構築的推動方向,匯流專業人才與創新研發的量能。

在移動中打造臺灣的穹頂劇場特色

DOME的球形曲面上的投影技術,融合了多項播放控制與影像前製的複雜技術,累積多年的校正、對位等技術經驗以提升成像品質。若從穹蒼型劇場的歷史上看,這獨特的投影形式,以及相關空間、投影技術,在一定程度是成熟且已經歷經數次迭代的聲光影像系統。


▲ 右起C-LAB謝翠玉執行長、蔡奇宏主任及採訪人沈伯丞助理教授,於實驗室中的小型DOME展示投影效果。(攝影師吳宙棋)

然而,相較於西方國家的穹蒼劇場注重規模龐大的製作,C-LAB的「未來視覺實驗室」則將技術發展的重心,放在另一個具有臺灣空間特色的脈絡上:輕量型、易於移動且模組化可拆卸和重組的概念,以開發和實驗穹蒼劇場技術。正如計畫主持人蔡奇宏所言:「事實上,歐美國家在DOME這類載體上已經運作多年,但具有移動功能與特殊外觀的載體非常罕見,大多數都是常設建築內播映型。我們沒有常設的環境,因此我們朝著結合數位建築、移動功能的方向發展,並嘗試現場演出與劇場形式的新型態展演。」

從可移動、模組組裝的技術上來看,呼應謝翠玉執行長所說的:「可移動、模組化的拼裝形式優勢,除了在空總基地可以使用之外,先前也到高雄、花蓮等地展出,甚至包括國際上我們都有在探尋新的合作機會,讓DOME的硬體能發揮它的獨特優勢。」


▲ 「FUTURE VISION LAB @花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2022年底移地至花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展演,展現DOME的可移動性。(攝影師:林軒朗,照片由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提供)

正因為場域空間的限制,讓C-LAB的「未來視覺實驗室」的創新技術發展,朝向了一個模組化與移動性的技術模式。從這樣的技術創新思維上回應了FUTURE VISION LAB計畫的創新性與實驗性,這個在純視覺技術外思考「未來視覺」的視角,或許恰恰突顯了C-LAB其對於「實驗性」別出心裁的策略。


▲ 「FUTURE VISION LAB 2020」展出於C-LAB時,為透光材質的球體。2022年團隊推出了不透光材質,能於白天進行展演,及不受夜間招牌光害的影響。(攝影師:林軒朗,照片由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提供)

將同步整合作為技術的創新

如果說「未來視覺實驗室」對於「未來視覺」的思考,並非聚焦於純視覺性技術,諸如立體成像、虛擬實境(VR)、替代實境(SR)等視覺科技硬體的開發,而是朝向觀看的感受、空間、互動乃至於內容,去探索「未來視覺」的可能性,更大程度在於「軟」科技的面向。也因此,蔡奇宏主任表示:「我們在科技藝術領域正在多方嘗試,包含技術介面的整合、建立創作者更容易使用的視覺化操作以及其他創新技術應用。我想實驗室更重要的是背後的人跟團隊,重視的是這個陪伴跟成長修訂的過程,希望和地方能夠結合,包括跟在地的藝術家。」


▲ 右起謝翠玉執行長及蔡奇宏主任,於實驗室中接受採訪時提及「技術面的革新是不斷在嘗試與研究的,更重要的則是人與藝術要如何被展現出來」。(攝影師吳宙棋)

「未來視覺」在C-LAB的脈絡中,其更傾向於感性的充分發展,如何能以同步技術整合的方式去完成創作團隊(視覺、表演藝術家等)和工程團隊的技術搭配,朝向整合性技術的開發與探索。從硬體的技術同步性開發以配合內容創作,C-LAB目前也正在積極為「DOME-2.0」進行新的技術研發,不斷優化與修正,從過去透光材質設計,到現在不透光材質的應用,讓其能不受白天、晚上的展出時間限制。嘗試在球體空間加入「透聲膜」進行開發,讓聲響、影像與藝術家的思考同步整合,觀者的「身體感」偵測研發與「包覆感」體驗,亦呼應計畫「裸眼VR」沉浸劇場的核心。


▲ 蔡奇宏主任說明控制DOME球體的影像聲音播放系統規格,可播放8~10K 1:1球型變形影像(FULL DOME / H.265、HAP)、多聲道(Channel Base)或沉浸式體驗聲響(Ambisonic)。(攝影師吳宙棋)

情感互動的介面

相較於「硬」技術及設備的創新與開發,C-LAB的「未來視覺」更著重於探索如何應用「觀看」技術,來激起「人」的感性作用乃至於情感交流。謝翠玉執行長在訪談中也闡述了對於技術團隊的期許:「我們的核心軟實力,推廣文化交流,無論是歐美或是東南亞,期待透過DOME-2.0操作介面系統化、更輕巧的移動性與國際交流,讓我們有機會進行藝術外交,甚至是商業模式的運轉。」 這樣的說法中,可以看見其目標更著眼於「交流」可能性的最大程度發揮,而非僅是創造全新的視覺科技。


▲ 《Cycling Wheel - DOME》林欣傑X韓家俊(2020),兩位來自香港的年輕藝術家,使用了杜象作品《單車輪子》的概念,讓當年杜象想透過輪子與觀眾互動的想法在作品中重生,將輪子本身轉化為控制聲音和光影的機器,把兩台單車輪子塑造成表演工具。(攝影師:陳又維,照片由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提供)


▲ DOME不僅作為藝術展演空間的使用,更可運用於其他方面的可能性,圖為《星空探索—天文觀星講座》講師李昫岱(2020),觀眾躺在DOME的地板上仰望穹頂星空,創造出觀者飄浮於空中的懸浮感。(攝影師:陳又維,照片由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提供)

從執行長的期許與未來想像,回看實驗室主持人蔡奇宏所說:「VR、擴增實境(AR)這種運用在行動載具的技術,它是以個人體驗為主,多了份距離感;而DOME則是所有人集聚在一個空間裡,甚至在多人之間,它也可以同時讓觀眾沉浸於藝術內容中,並產生互動關係,像我們過去就做過讓觀眾經由手機即時生成藝術影像,透過數位媒介產生互動的關係。或2022年與國美館『異地共演』沉浸空間串聯,相同內容於不同場域展出,去思考不同空間場域的感受性。」從技術及設備層面去分析視覺經驗的差異說法,也可看出相較於視覺技術,對於「未來視覺」的思考於觀看體驗的層面上,除媒材技術的研發和視覺實驗的探索,更融合認知及行為心理科學的面向,從觀看體驗的層面出發。


▲ 《封包對撞機》蔡奇宏(2022),以多人手機互動的方式,讓現場及異地觀眾得以參與作品的創作,與藝術家對接,成為演算藝術有機生成共演的一環。(攝影:林軒朗,照片由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提供)

創作的跨域與演算法的生成

如果說C-LAB將「未來視覺」的開發主軸置諸於「觀看體驗」的技術,且其科學基礎立基於認知科學、行為心理學,那麼其真正需要開創的重要「技術」,便成為了視覺科技技術之外的創造性規劃。謝翠玉執行長就此議題提及:「C-LAB實驗精神的嘗試與碰撞,在跨界與茁壯前進過程中,要將我們的觸角延伸出去,如『CREATORS計畫』其實都是不分藝術類型,讓各領域的人有機會能夠進入實驗場,進行藝術的研發與創造。」我們可以觀察到,創作者計畫已成為C-LAB拓展領域的主要方式,並以此為基礎探索不同領域的思考創作,讓藝術家與跨域的專業人才能夠互相啟發,共同推進文化實驗的發展。


▲ 《Re-Generative()》(2022),展演中著重觀眾身體的互動性以及聲音的體驗,系列作品Re-Generative::Update()讓觀眾戴上封閉式耳機體驗沉浸聲響,作品也會根據觀眾在空間中密度的狀態即時改變影像,創造演算藝術有機生成實驗,圖為系列作品Re-Generative::Moving()與上銀科技合作的機械手臂,精準的動態捕捉與參數演算法運用。(攝影:林軒朗,照片由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提供)

除了人的互動與沉浸體驗外,蔡奇宏主任對於「未來視覺」的另一個探索,則聚焦於「演算生成藝術」的圖像,畢竟人工智慧(AI)創作正方興未艾,然而其始終強調:「事實上,我們在實驗室這幾年來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AI演算法這個領域。除了傳統的演算法應用於藝術創作之外,我們更關注的是『新介面』的挑戰,尤其是探索人與人之間移動式劇場,及觀者於不同場域中的互動體驗。」

從執行長到計畫主持人的對話中,我們可以更清楚地理解C-LAB對於「未來」和「創新」的概念:實驗精神的嘗試,以「人」為核心的互動與體驗,透過「未來視覺實驗室」的跨領域、創新和媒合,推動文化和科技的跨界融合與國際交流。


▲ 實驗室中「迷你DOME」作為系統與計畫研發使用,並不斷進行「聲學」與「材料」新技術的研發。(攝影師吳宙棋)



▌更多「FUTURE VISION LAB計畫」精彩影音回顧

「FUTURE VISION LAB @ 花蓮文化創意園區」



「FUTURE VISION LAB」形象影片



「FUTURE VISION LAB 2021」全作品記錄回顧



「FUTURE VISION LAB 誕生」



C-LAB 科技媒體實驗平台臉書


# 關鍵字:科學創藝術C-LAB穹頂劇場
更多文章
活動推薦更多
追蹤科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