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器官移植科學的進步,最大的障礙在於日益繁忙的物流,例如要確保飛航安全,並以夠快的速度趕在器官惡化前送達。
研究人員於去年12月《科學.機器人學》發表一項無人機的重大測試結果。經過數百次的飛行練習,他們的無人機攜帶一顆人體捐贈肺臟,從加拿大多倫多西部醫院的屋頂起飛,僅花5分鐘便順利送達多倫多綜合醫院完成移植手術。這段路程開車可能需要25分鐘。
美國南卡羅來納醫學大學器官移植外科醫生史凱利(Joseph Scalea)未參與這項研究,他評論,此研究顯示,以無人機運送,「或許能為心臟、肺臟等在冰中保存時間較短的器官提供特別的機會。」2019年,當時他在馬里蘭大學的團隊,首度以無人機運送在冰中能保存24小時的腎臟。而心臟和肺臟的保存時間不到腎臟的一半。
在去年12月發表的研究中,多倫多綜合醫院(1983年成功進行首例肺臟移植手術)和聯合生物電子公司(Unither Bioelectronics)合作把商用無人機的起落架更換成輕量的碳纖維容器,以放置大而脆弱的器官。研究團隊增強了無人機的通訊連結性,避免其全球定位系統(GPS)受到無線電頻率干擾,並且安裝了降落傘設備,若遇到飛行故障時可自動開啟。
從那次成功的測試飛行之後,研究人員一直與民航局溝通,希望在商用空域內開設一條無人機航線,但目前仍有法規問題。例如,一般來說,不允許無人機在人口稠密地區超出監管視線範圍飛行。
多倫多綜合醫院肺臟移植計畫負責人克沙弗吉(Shaf Keshavjee)期許未來能利用無人機長途運送肺臟以進行特殊修復,使其做好移植準備。現階段他專注於機場到醫院這段開車需40分鐘、而無人機只需8分鐘的路程,他預計最快在今年夏天首度飛行。他稱之為「最後一哩模型」(The Last-Mile Model)。
克沙弗吉說:「萊特兄弟首次在小鷹鎮(Kitty Hawk)起飛時,只飛了約37公尺。但看看現在的航空發展到哪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