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社區有大貓—與豹為鄰-科學人雜誌
生態學

我們社區有大貓—與豹為鄰

2023-05-01 阿提耶(Vidya Athreya)
印度的花豹正在適應與現代人共存,若想要牠們也存活下來,那麼人類就要學習與牠們共存。
▲ 遊走邊界:印度孟買的一頭花豹遊走在人類和荒野的界線上。(圖源:Steve Winter)

重點提要

■多種大型貓科動物在全球各地面臨各種生存危機,而印度是牠們的重要棲地,其中有老虎、亞洲獅以及將近1萬3000頭花豹。

■以花豹為例,牠們的棲地範圍和人類大幅重疊。過去採取從人類居住區移至野外的手段,但成效不彰,人豹間衝突並未減緩,攻擊事件頻仍。

■由於印度鄉村並未強制驅趕花豹,反而能讓兩者和平共存,保育團體遂於孟買都會區推廣與豹共存教育計畫,已經有所成果。

「動物棲息在哪兒?」是個持續變化的概念,受到文化、教養、環境、從電視上看到的節目的影響。對我來說,這個概念受到我身為生態學家的訓練以及田野經驗拉扯。在1990年代,我牢記保育科學的核心信條:野生動物,尤其是大型肉食動物,應當屬於野外。當時我開始了研究生涯,前往印度的自然保護區研究亞洲獅(Asiatic lion)和雲豹。邁入21世紀,當我得知有花豹棲息於村莊當中和周圍,我內心大受震撼,我的「專業知識」對著我的腦子大喊:「牠們不應該在這裡!」但事實上牠們確實在那裡。花豹在漫不經心地穿梭保護區的現實界線時,同時也躍過了學者心中區隔自然和人類之間的高牆。

拿我首次在牠脖子上套上全球定位系統(GPS)定位項圈的那頭花豹為例。那是2009年夏天,在印度馬哈拉什特拉邦(Maharashtra)城鎮久納爾(Junnar)附近,這頭大型雄花豹掉入了井中,牠攀住井水面上的架子。林務部門的官員把梯子伸到井中,並且在井口上罩著捕獸籠。那天很熱,這頭花豹看上去又老又累,不過牠爬到獸籠中後,依然非常鎮定。當時我只是博士生,團隊的其他人包括獸醫德卡(Karabi Deka)、充當翻譯與嚮導的當地農夫古利(Ashok Ghule)。我們確定牠安然無恙,德卡把麻醉針射到籠中的牠時,牠都沒有吼叫。牠的鎮定、溫和與長者風範,讓我們稱牠為「阿久巴」(Ajoba),在當地馬拉提語(Marathi)中是「祖父」的意思。當晚我們便在52公里外的森林中釋放了阿久巴。

牠的項圈會定期發出訊號,我們可以藉此觀察牠的行動。數個星期下來,我們感到震驚與不安。阿久巴直接走出森林,越過農地和其他野生動物保護區,穿過滿是廢氣工廠的工業區,行經了一條四線道高速公路和一座人流繁忙的火車站。在一個月中大約走了125公里,抵達了孟買,在靠近桑賈伊.甘地國家公園(SGNP)邊緣的地區居住下來,那是森林的邊界,旁邊是住了2000萬人的大城市。

多年來,林務部門為了減輕大眾對花豹的恐懼,一直捕捉出現在人類居住區的花豹,釋放到森林中。阿久巴應該是在孟買郊區被野放的,現在只是回家罷了。

身為人類,我們以為只有人類才會採取行動。但是有數千萬人住在印度的郊區,當地的森林和田野正在轉變成為礦場、工廠、水壩與高速公路,在這個持續變化的世界中,動物必須適應才能生存下來。大型貓科動物的生物特性讓牠們能移動數十甚至數百公里,去尋找交配對象並產下幼獸,如果無法到處移動,則近親繁殖招致滅絕也就不遠了。在印度,為保護這些貓科的指定區域佔了約5%,由於牠們不願意只局限在這個範圍內,因此這個有14億人的國家一直保護著地球上23%的肉食動物物種,其中包括全世界至少一半的老虎、唯一倖存的亞洲獅族群,以及將近1萬3000隻的花豹。

但牠們造成的傷害沒有人類對牠們的傷害來得多。在世界各地,大型貓科動物面對的主要威脅來自人類。根據印度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的資料,1994~2021年,這個國家中有將近5200頭花豹受到傷害,起因為盜獵者把牠們的皮毛骨爪拿到非法市場上販售,或因獵殺牲畜而遭農民憤怒報復而死。即使如此,印度農村大部份地區對野生動物的看法,讓成千上萬的花豹得以存活於那片每平方公里約有400人居住的地區。觀察兩者的和平共處讓我深信,如果大型肉食動物未來要生存,就必須改變我們其他人對牠們的看法。

這是兩個有強大適應能力的物種在同一地區共同生活的故事,是野生動物在這個黯淡時代中充滿希望的故事。在這個故事中,完全顛覆世俗中大型貓科動物可怕與嗜血的形象,我們發現的是野生肉食動物和人類一樣盡力求生、撫育後代,並且彼此比鄰而居。

以暴制豹

我還小的時候,第一次讀到阿雅帕神(Lord Ayyappa)的故事時,就迷上了大型貓科動物。阿雅帕是印度神,幼年即奉命去取老虎奶。祂不只完成任務,還騎著馴服的雌虎歸來。繪本裡的畫面充滿祥和、慈悲和理解,一直深植於我腦海之中。

2001年,我取得了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的碩士學位後,住在久納爾的郊區,這裡滿是甘蔗園。身為帶著一個幼兒的母親,我和當時的物理學家丈夫,來到當地的巨型無線電望遠鏡(Giant Meterwave Radio Telescope)工作,計畫全心全意扶養女兒長大。然而該處許多人受到花豹傷害乃至死亡的報告吸引了我。久納爾在2001~2003年,有44人遭到了花豹攻擊,其中有些襲擊可能是意外,但有些卻是有意圖的,例如花豹叼起戶外睡在父母間的幼兒,迅速又安靜地咬死他們,沒有驚動其他人。

這毫無道理。在這片沒有野生植食動物可以做為獵物的農業區中,為何有這麼多花豹?為何那些花豹的攻擊性這麼高?在保育文獻中,並沒有在保護區外觀察到大型肉食動物的報導,但馬哈拉什特拉邦的林務部門正在全邦鄉村地區捕捉花豹,並且放回森林中。(花豹很聰明,身為貓科動物卻會鑽進籠子中,也就是陷阱裡。)我得到了一小筆經費,得以召集團隊為花豹植入晶片。這種晶片並不能傳輸訊號,但若那些花豹再出現時,便可以用手持式機器掃描辨認。對於每一頭花豹,我都記錄了出現的地點和原因,很快我們就發現牠們轉移到叢林中並不是因為襲擊了人類,只是在村莊附近被人發現而已。

1972年,印度政府通過「野生動物保護法」(Wildlife Protection Act),禁止殺害瀕危動物(不過如果某頭老虎或是花豹有獵食人類的習性,依法允許射殺)。印度自1980年代以來,負責管理大型野生動物的林務部門,持續把花豹從人類居住的地區捕捉後釋放,以減少花豹與人類之間的衝突。到了2000年代中期,至少在久納爾,很明顯捕捉後釋放花豹這個方法反而使衝突持續擴大……


▲深夜訪客:原住民瓦利族的家庭歡迎夜間來訪者。瓦利人的房子裡經常掛著花豹或其他野生動物的傳統畫作,展現了與其他動物共存的哲學。(圖源:Nayan Khanolkar)


# 關鍵字:生態學
更多文章
活動推薦更多
追蹤科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