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台上,投影在我身後大銀幕上的影片,拍攝的是一群長頸鹿奔馳在遼闊莽原,長頸鹿群奔跑的影象循環播放,使我有足夠時間隔著講桌,傾身向前,詢問現場聽眾:「你能分辨出懷孕的長頸鹿嗎?」我在2019年於瑞典斯德哥爾摩舉辦的諾貝爾大會上發表了這場演講,當年會議的主題是受生物啟發的醫學——在自然界中尋找人類健康問題的解決方法,而我想引發人們關注人類女性與其他雌性動物之間的關聯。 身為心臟科醫師兼演化生物學家,多年來,我在美國哈佛大學及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授課時,都會對醫學院學生提出上述關於長頸鹿群的問題,所以當下我能預期接下來的狀況。我看著學生們掃視這群長頸鹿,企圖尋找懷孕的證據:懷有胎兒的腹部隆起、某隻落後的準媽媽。我懷疑在場的科學家和醫師當中,是否有任何人能在第一次看到這個場景時,便立刻想到這個問題。這正是我的重點,基於雌性動物在健康上的種種難關(例如懷孕)對一個物種(包括人類本身)的生存極為重要,醫師及生物醫學研究人員對於雌性動物在野外生活遇到的各種實際狀況,應該不能只是後知後覺吧? 所有被捕獵的物種每天都得面臨來自掠食者的生存威脅,懷孕個體也不例外。雌性動物即使在懷孕末期負荷最重的時候,依舊得躲避掠食者。為此,牠們已演化出令人驚歎的生理適應性。 試想一頭母長頸鹿在進入近15個月懷孕期的最後幾週時,體重已增加好幾十公斤(光胎兒就重達近70公斤),再加上胎盤、羊水與增生的脂肪,負荷就更重了。然而懷孕長頸鹿的逃跑速度似乎不遜於未懷孕的,否則掠食者馬上就會把容易捕獵的牠們當成目標,這樣一來,長頸鹿媽媽以及腹中的寶寶都在劫難逃,而物種本身也終將滅絕。 我對懷孕長頸鹿的運動能力感到欽佩,也暗自覺得有點羞愧,想到身為心臟科醫師,在懷孕最後幾週時動作著實遲緩,完全比不上長頸鹿。在醫院發出代表緊急狀況的藍色警報時,我是一群醫師當中反應最慢的,光是飛奔上兩層樓梯就讓我氣喘吁吁、筋疲力竭,有一次,在我趕往搶救一名心搏停止的病患時,另一位醫師擔心我心臟的健康,把我拉到了一旁。 我知道他們為何擔心,懷孕後期的婦女會有妊娠毒血症及心臟衰竭等各種病症的風險,可能危及生命。即使孕期健康良好,懷孕也為心臟帶來極大壓力,由於循環的血液量增加近50%,為了因應運作負荷的增加,心肌細胞及心室都必須擴大,且形狀也會改變。心臟科醫師用「重塑」(remodeling)一詞來形容這些變化,其中若稍有差池,後果將遠比把沙發放錯地方、破壞了風水嚴重得多。懷孕期間心臟功能下降、甚至分娩後發生心臟衰竭,都與心肌細胞在重塑之時發生問題有關。 幸運的是,我的心臟很健康:導致我呼吸急促及疲累不堪的原因,是我在妊娠後期因為胎兒、羊水及脂肪而增重近20公斤。對人類來說,在懷孕的最後幾週動作變慢,全屬正常現象,可以選擇搭電梯而不必衝上樓梯的心臟科女醫師當然也不例外。 但在野外,懷孕的動物必須維持速度及耐力,才能保住小命。對懷孕的瞪羚、斑馬和等獵物來說,迅速逃跑的能力可保護牠們免受捕食。追逐獵物的掠食動物也常是雌性,有時自己也懷孕,為了不餓肚子,懷孕的掠食動物,例如獵豹、鬣狗等也需要追趕逃跑中的獵物並壓制、捕獲牠們。任何物種,若在懷孕期間無法躲開掠食者或無法捕獲獵物,終將註定滅絕。 我開始對其他雌性動物如何適應這些挑戰感到著迷,如今我研究牠們的生物學,以找出解決各種女性健康問題例如心臟衰竭及乳癌的可能方法。這個研究領域方興未艾,但已有一些洞見,可能指引出某些常見人類健康問題的救命療法…… 高瞻之見:長頸鹿獨特的生物特性使其免受高血壓的破壞性影響,並可能啟發治療婦女心臟病的方法。(圖源:Michel and Christine Denis-Huot/Biosphoto/Minden Pictures)
性別差異是生物學的核心問題,也是驅動演化的力量,在許多情況下,也是健康與醫學研究中的根本問題。探討性別差異非常重要,我們也必須進行更多研究。但是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的一項新政策,原本想讓科學研...
重量只有40公克的棕鼠狐猴(brown mouse lemur)是世界上最小的靈長類動物之一。牠們身材嬌小,過著晝伏夜出的樹棲生活,很不容易追蹤與觀察。若迪(Sarah Zohdy)在芬蘭赫爾辛基大學...
科學研究透過迭代法(iteration)進行:科學家重複同行的工作,然後加入他們自己的發現。經過同行互審的論文,就記錄了這一步一腳印的過程。然而近幾年來,有些重要的報告指出,許多科學家無法重複其他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