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田鼠(prairie vole)是美國中西部一種小型齧齒動物,以築巢定居聞名,具有哺乳動物罕見的行為:與單一配偶配對、共享巢穴並合作撫育後代。研究人員在實驗室裡觀察到,配對的田鼠會努力接近其伴侶。草原田鼠甚至會對伴侶展現同理心,當伴侶處於壓力時,自己也會感受到壓力,並透過觸摸互相安慰。
近幾十年來由於生物醫學研究技術的長足進展,科學家已能觀察神經元的活動,也可操控基因表現並檢視特定腦區單一基因的功能。這種比網球還小、毛茸茸的齧齒動物,經常被誤認為是鼴鼠、小鼠或大鼠,能為我們代言親密關係的特性與失去所愛的痛苦嗎?
早期線索
200萬年前,巨大冰層把現今美國伊利諾州中部的地貌,打磨得像是磨刀石般平坦。如今一望無際的玉米田空隙中,聚集曾經遍佈該州的草原田鼠。將近半世紀前的一個秋天,伊利諾大學的年輕生態學家蓋茲(Lowell Getz)檢查設立在草叢和三葉草裡的陷阱。他注意到所捕獲的一種齧齒動物(草原田鼠),行為與其他齧齒動物不同。特定的雄性和雌性田鼠,持續成對出現在陷阱中。1970年代的動物學家克萊曼(Devra Kleiman)預估,哺乳動物大約僅3%屬於單一配偶習性。蓋茲和學生蒐集的數據顯示,草原田鼠就是其中一例。
蓋茲並非首位提出草原田鼠是單一配偶制的研究人員,但他的研究成果引起行為內分泌學家卡特(Sue Carter)的注意,卡特的研究團隊開始記錄草原田鼠的完整社會行為,以及在實驗室與田野探討這些行為背後的激素運作原理。卡特在1980和1990年代的研究指出,雄性和雌性草原田鼠共用同一巢穴、共同撫養後代以及保衛領地。卡特的實驗室開發簡單的行為測試來評估草原田鼠的「伴侶偏好」,他們把已配成對的田鼠其中一隻拴在一個箱室,並在另一個箱室拴了一隻陌生田鼠,接著讓田鼠在伴侶和陌生田鼠間選擇,配對的草原田鼠更喜歡與自己的伴侶在一起。草原田鼠在頻繁交配後形成配偶連結,這樣的連結可持續一生。
蓋茲把草原田鼠演化出配偶連結歸因於平坦的草原,在這樣的環境中,食物資源分佈稀疏,導致田鼠四處散佈。雄性草原田鼠無法像其他齧齒動物那樣追逐多隻雌性,因此與單一配偶安定下來、捍衛共同家園,而雌性草原田鼠也獲得分擔照顧幼崽以及趕走入侵者的合作夥伴。卡特的團隊發現,咸認與生產、哺乳和產後護理有關的催產素(oxytocin),對於形成連結相當關鍵,此外還有另一種激素「增壓素」(vasopressin),也是草原田鼠形成連結的關鍵激素。
催產素、增壓素和其他密切相關的激素,普遍存在於自然界,許多物種都擁有這些激素,但僅能促進某些物種產生單一配偶連結,因此科學家推論,激素受體的分佈存在物種差異。這似乎滿合理的。那麼,這些激素如何影響行為,又是透過什麼方式影響呢?
答案在於激素改變大腦的方式。激素是小分子化合物,就催產素和增壓素而言,它們屬於胜?類的小型蛋白質,受體是大型蛋白質,外形和電荷能與特定激素相互作用,而激素透過與受體結合來影響身體細胞的功能。當激素與受體蛋白結合時,會導致受體形狀發生變化,隨後觸發細胞內部發生改變。
1990年代,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的科學家英塞爾(Tom Insel)和同事發現,與多配偶習性的草地田鼠(meadow vole)和山地田鼠(montane vole)相比,草原田鼠及其單一配偶習性的近親松田鼠(pine vole),腦區中催產素和增壓素的受體分佈不同。單一配偶習性的田鼠在依核(nucleus accumbens)和腹側蒼白球(ventral pallidum)佈滿大量激素受體,這些結構是大腦報償迴路的一環,而多配偶習性的田鼠在這些腦區都缺乏受體。
這些腦區也是神經科學家長期以來研究藥物濫用的腦區,因此新聞頭條很快便宣稱:愛情會成癮。這些發現支持激素受體分佈的差異,並能解釋多配偶和單一配偶田鼠的行為差異。不過,想精確了解激素受體如何形塑田鼠的配偶連結,研究人員必須操控受體的基因編碼。進行這類研究的工具,來自意想不到的研究成果……
繪圖:Mesa Schumac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