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在科學上似乎找不出新意,因為狀況總是越來越糟。德國梅因斯(Mainz)有群心理學家成立了「著眼未來的心理學家」組織,他們建議 報導氣候變遷時,應該多說一些正面的故事,才能喚醒更多人的氣候意識,促成積極的行動。
1998年,美國氣候科學家麥可.曼恩(Michael Mann)發現在過去1000年間,全球氣溫在人類進入工業革命後才開始快速升高。在那之後絕大多數的科學證據,都指向人類活動是造成氣候變遷的主因。也從那時起,研究氣候變遷的科學界,幾乎就沒有再告訴世界什麼好消息。
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濃度持續增加,南北極的冰層持續融化,世界各地的珊瑚礁生態系正遭受升溫的威脅,面臨大規模白化與滅絕的危機。歐洲的熱浪、巴基斯坦的水災,氣候變遷加劇了極端天氣發生的頻率和強度,北極熊和南極企鵝變成了拯救地球的重要象徵。
然而,不是每個人都想當英雄。
氣候焦慮
當氣候變遷報導頻繁聚焦在負面事件,像是天災、洪禍、生態威脅和物種滅絕,儘管這些殘酷事實有著明確的科學根據,但根據路透社發佈的《2020年數位新聞報告》(
Reuters Institute Digital News Report 2020)顯示,已經有1/3的人開始減少接觸負面的新聞,甚至不看新聞了,因為這會影響人們的情緒健康。這樣的心理防禦機制「我不想再接收悲慘的訊息」,反而使他們迴避了氣候變遷的最新研究與呼籲,導致無法促成行動。這些人為了讓眼前的生活繼續,屏蔽了自己對於負面氣候新聞的感受力。
甚而,這類「沒有明天」的末日宣示,很可能會加深人們行動上的無助:我都已經搭乘公共運輸工具、少吃肉、保護環境了,但情況依舊沒有好轉,地球仍在升溫,那麼何必呢?我的行動太微小了,不如大企業或政府的一個宣示或措施。
這樣的無力感深深影響著青年世代,他們的未來並不掌握在自己手上。年輕人還不能為世界做決策,就被告知他們要面對千瘡百孔的地球,人生還沒開始,就要承受前人的作為。「我們需要的是系統變革,不是氣候變遷!」、「你們糟蹋的是我們的地球!」青年們上街怒吼道。
2021年,國際期刊《刺絡針.地球健康》(
The Lancet Planetary Health)發表的研究顯示,在他們調查的10個國家裡,每個國家找了1000名16~25歲的年輕人來參與研究,84%的人感受到中等程度以上的憂慮,59%的人表示非常憂慮氣候變遷。將近一半的人(45%)對氣候變遷的擔心已然影響到日常生活,一旦想到這件事,就會感到難過、焦慮、生氣、無能、無助,而且充滿罪惡感。
學者在2019年首次提出「氣候焦慮」(climate anxiety)這個詞,後續許多研究都發現,氣候焦慮的確會讓人積極行動,至少在某種程度上不一定是壞事。人們會更關注氣候資訊,更願意改變生活和選擇,尤其在需要立即行動的氣候威脅下,這樣的改變是必要的——但這卻不是對所有人都有效。尤其是青年世代感受到的焦慮更甚於其他年齡層。畢竟在醫療發達的今日,人們可能活得更久,卻可能活在更惡化的地球環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