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已經破壞數十億人的生活。這個我們原以為未來才要面對的問題,已經侵蝕滲透進我們的生活。多數大眾已認清現實,為了減輕所承受後果,我們必須行動。根據去年8月美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調查,71%的美國人表示過去一年他們至少曾經歷一次熱浪、洪水、乾旱或野火,其中超過80%認為這是氣候變遷的影響。去年另一項調查則表示,過去五年曾受極端氣候影響的美國人中,有77%視氣候變遷為危機或重大問題。
然而人們的反應並未跟上危機的緊急。潔淨能源轉型正在進行,但對於避免氣候變遷惡化卻顯得緩不濟急。美國政府拖延許久後終於在去年8月通過「降低通膨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尚待更大幅的進展,卻又受阻於政治因素。黨派間嚴重分歧,保守派認為若要解決氣候變遷,政府必須控制人民選擇並讓他們做出某些犧牲。研究顯示共和黨對氣候變遷的懷疑,多歸因於其價值觀與討論的解決方案相衝突,尤其是政府的規定。2019年《氣候變遷》的一項研究發現,氣候變遷議題上關於政治與意識型態的兩極化,在美國與英語系國家特別嚴重。
要緩和此僵局,我們能做的是改變描述氣候變遷的語言和訊息。我們使用的字眼和訴說的故事至關重要。改變談論氣候變遷的方式能吸引人們參與,建立政治意願,落實可因應當前危機的有力政策。
用詞很關鍵
想激勵人們,不該訴諸犧牲和剝奪感,而應聚焦於機會和改善生活、健康和幸福感,亦即關於人類在後化石燃料時代的繁榮故事。在呈現這些故事時,某些語言問題是單純無心的,例如科學家慣用一般人難以理解的術語,或相信真理不辯自明。但某些問題則陰險狡詐,例如化石燃料工業引導金援充足的造謠行動,就是刻意要造成困惑、混淆和誤解。
專業術語可能難以理解,但更糟的是某些熟悉的詞語在科學上是完全不同的意思。例如人們通常以「正向」表示「好的」,「負向」表示「不好的」。但氣候科學家卻是以「正向」表示「增加」,「負向」表示「減少」。所以溫度的正向趨勢表示氣溫上升,其實並不是件好事。而負排放這個詞聽起來像污染,但其實是從大氣移除二氧化碳。如果把這些詞改為二氧化碳移除、吸收或減少,意思就會更清楚。
詞彙的選用對閱聽者的觀點可以產生很大的影響。「天然」通常指來自自然界、不受人為影響。但許多稱為天然災害的現象,例如造成嚴重洪水的滂沱大雨和颶風,或引起劇烈野火的極端高溫與乾旱,已不再完全天然。人類破壞氣候並在脆弱地區築起高樓,無疑在創造非天然災害。此外,「天然」一詞也常遭濫用。2021年,耶魯大學研究人員發現美國人把天然氣與「潔淨」聯想在一起,甲烷氣則和「污染」連結,但兩者成份幾乎相同。
解決氣候問題的用詞也可能加劇文化隔閡。諸如「調節」、「限制」、「中斷」、「控制」以及「稅」都不受歡迎,對保守派而言更是如此。人們更喜歡標榜「創新」、「企業家精神」、「獨創性」、「市場基礎」和「全球潔淨能源競賽」等方案。美國首項重要氣候政策「降低通膨法案」,也是個突顯用詞重要性的例子。名字本身有助贏得搖擺票,例如參議員喬-曼欽(Joe Manchin)的關鍵支持。對許多擔憂氣候變遷、但更在意經濟的美國人來說,這名字更具吸引力。
改變用詞有助提醒人們重新導向氣候對話。相對於溫室氣體,我們可以參考「熱污染」。這個詞強化了人類導致氣候變遷的角色,而「污染」一詞則有負面意涵,在語境上是合適的。「氣候變遷」相當泛用,但「人為氣候異常」能更清楚描述我們正在經歷的一切。
在沿海低窪地區,就算沒下雨,滿潮時海水仍易淹沒街道。邁阿密等城市為了抽水耗費驚人的數億美元。專家稱此為「滋擾性洪災」,但這聽起來太過低估其衝擊。它更適合稱為「晴日洪災」或「經常性洪災」。同樣地,當海平面上升或颶風襲擊時,我們會聽到廣播發佈「管理性撤退」,這太過失敗主義了。軍隊將領常說:我們決不投降,我們只是朝另一方向前進。若改為「主動搬遷」到更安全、更高的地方,會更加正面。
迎接挑戰
為了建立迅速解決氣候危機所需的政治意願,用詞是必須面對的眾多傳播挑戰之一。我們可以把這些挑戰分為假資訊、錯誤概念,以及把氣候變遷歸因為環境問題。首先,是假資訊的部份。
化石燃料工業已經展開一場資金充足的長期假資訊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