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的奠基者:麥卡錫(一)-科學人雜誌
機器思維

AI的奠基者:麥卡錫(一)

2023-03-01 林一平
他發明了LISP語言,這成為人工智慧研究中的重要工具,至今仍廣泛使用。

創造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一詞的麥卡錫(John McCarthy, 1927~2011),於1971年獲頒圖靈獎,他的研究聚焦於認識論問題,試圖了解智能行為需要哪些資訊和推理模式。

麥卡錫出生於美國麻州波士頓。他受到共產黨父母的影響,對蘇聯產生興趣,並與蘇聯計算機科學家建立了友誼。他學會俄語,在多次訪問蘇聯後意識到該政權侵犯人權的行為。他積極支持蘇聯計算機科學領域專業人員的人權,也逐步遠離共產主義思想,不再沉迷單一主義思想。他說:「上帝沒有按照基督教原則、法西斯主義原則、女權主義原則、社會主義原則、浪漫主義原則、世俗人文主義原則、素食主義原則、深刻的環保主義原則、生物中心主義原則,或自由意志主義原則來設計人類。倡議這些原則的任何一位人士都可以告訴你,關於上帝的一、兩件事。」

麥卡錫與他人合著了《自動機研究》,卻乏人問津。在1956年一場會議,他靈機一動,改用了AI一詞,立刻廣受歡迎,為該領域的專家和大眾所接受。不過接踵而來的好奇是,AI是否有道德節制?麥卡錫沒答案,只好說:「你不會想檢查計算機的道德基礎,就像你不想看到香腸如何製造出來一樣。」麥卡錫面對誤解AI的大眾,遭追問時曾反問:「照你的說法,AI應該很容易實現。為什麼(你認為這應該很容易)呢?」

他是務實的數學家和技術專家,曾說:「欲規劃不誠實的商業計畫或研究計畫,你不需要說謊,只要一廂情願就足夠(wishful thinking suffices)。」而諷刺的是,麥卡錫最廣為人知的貢獻竟然是在浮誇的營銷領域,尤其是用於為公司選擇品牌名稱。

1958年,麥卡錫轉任麻省理工學院(MIT),與明斯基(Marvin Minsky)成立了AI專案,展開機器人技術、計算理論、常識推理以及人機介面等廣泛領域的開創性工作。麥卡錫還發明了LISP語言,成為AI研究中的重要工具,至今仍廣泛使用;他也對代數語言ALGOL-58和ALGOL-60做出了重大貢獻。他深知若要開拓計算機學門,程式設計是關鍵:「每個人都需要計算機程式設計,這將是我們與僕人交談的方式。」在這段期間,他積極打拚,即知即行,曾說:「一位真正的知識份子是在讀了一本書並接受書中的論點後,便會不計代價,勇往直前地探討這個論點。」

麥卡錫的學生開發了第一個堪用的西洋棋計算機程式,最初運行在IBM 704計算機(後來在IBM 709和7090)。此程式結合了麥卡錫版本的α-β修剪方法,以減少必須考慮的位置數量。這段期間麥卡錫觀察到美國國防部半自動地面防空系統(SAGE)的發展。SAGE是由MIT的一個計算機小組發起,使用一台具有點擊介面的大型顯示器,以分時處理的方式容許多位使用者同時操控,但該系統並不支援互動式程序開發的特殊用途。

麥卡錫想出一個通用的互動式計算,能讓所有計算機允許多位用戶同時使用。他的方法促進了MIT其他研究。許多計畫都建立這類系統,包括相容分時系統(CTSS),以及專門做為分時系統網路的第一個通用計算機網路「阿帕網路」(ARPAnet)。它的繼任者網際網路依賴於其核心的分時系統,該系統後來稱為伺服器。如果麥卡錫沒有在1960年代初期倡導分時系統,CTSS、阿帕網路和其後續系統都可能延遲才出現。

本專欄感謝中華民國資訊軟體協會、中華民國資訊協會支持

           


# 關鍵字:機器思維科學史
更多文章
活動推薦更多
追蹤科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