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如何分裂?黃筱鈞的研究開啟了觀點分裂-科學人雜誌
有庠科技獎

細胞如何分裂?黃筱鈞的研究開啟了觀點分裂

2023/01/17 有庠科技獎企劃製作
▲黃筱鈞與她部分研究團隊攝於顯微鏡室

黃筱鈞小檔案

  • 國立臺灣大學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副教授
  • 研究領域:細胞分裂、系統與合成生物學

第20屆有庠科技論文獎生技醫藥類得獎者、國立臺灣大學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副教授黃筱鈞,從電子工程背景跨足細胞生物學領域,長年致力透過系統與合成生物學方法探索細胞的分裂過程。她的新發現,打破以往科學家對細胞不對稱分裂的理解。

細胞的不對稱分裂對生物體正常發育十分重要。因為不對稱分裂,多細胞生物才得以分化出不同的組織。過去科學家以細胞前後兩極之間相互拮抗(mutual inhibition)的作用來解釋不對稱分裂。但黃筱鈞運用合成生物學策略,解析細胞前後極現象之下更深層的分子行為,她發現,要啟動不對稱細胞分裂,只需其中兩項基本條件:一、極化蛋白的聚合作用(oligomerization),二、後續生成下游功能蛋白之移動及擴散必須受到限制;以往認為的細胞前後兩極相互拮抗並非必須。

黃筱鈞解釋,傳統遺傳學的研究方法,是藉由干擾拮抗作用並觀察實際影響,來驗證因果關係。合成生物學則是由下而上,根據目的來設計「指令」,讓生物體執行、產生預期的結果。她借用大腸桿菌—只行對稱細胞分裂的單細胞生物,作為做「試管」,並用不存在於大腸桿菌、且已知物理化學特性的其他細菌蛋白質,來測試這些現象的發生過程。她的研究團隊成功在大腸桿菌誘發了細胞的極化,且其狀態維持相當時間,足以不對稱開啟基因表現。而當下游具抗藥性蛋白的擴散受到限制後,兩子細胞僅其一能在抗生素的作用下存活,證實了大腸桿菌成功分化。

黃筱鈞認為:「相互拮抗應是隨後才出現的第二層調控。」她的團隊近期透過操作拮抗作用,成功誘發細胞產生第二極,剛出爐的成果令她興奮不已。她說,後續將驗證其於細胞不對稱分裂過程中的功用,也會嘗試尋找演化證據「說服生物學家:大自然就是這樣設計。」


▲實驗室成立至今十年,透過顯微鏡觀看細胞分裂,仍讓黃筱鈞感到開心及療癒,她形容這是種「簡單扎實、無法言喻的平靜愉悅」。圖為2022年底最新研究成果,她的團隊成功在細胞內建立第二極(綠光處)

合成生物學是方興未艾的熱門領域,其應用可有無限想像,例如開發仿生學材料或因應其他環保、醫療之需求。黃筱鈞選擇運用它為工具,進行細胞生物學的基礎研究。她表示,讀大學時雖然選擇電子工程,但後來發現自己更喜歡「科學」,才開始接觸生命科學領域並參與研究。「差別不在數理或是生物領域,而是工程與科學的思維方式不同;工程是優化設計,追求更佳效能,但科學是探索未知,追求其真與美。有趣的是,生命也會透過演化來優化設計、找尋更佳效能。」

黃筱鈞在博士階段正式踏入當時才剛起步的系統生物學領域,並跟隨指導教授的腳步,投入細胞分裂的研究。當時她嘗試把實驗數據化為模型,利用電腦模擬在抗細胞分裂藥物作用下,生存與死亡的生化路徑如何競爭,最後決定癌細胞存活。她解釋,受限於技術,過去多半僅分析一整群細胞的平均行為,但同種細胞株之中,個別細胞生化反應過程的發展不盡一致,其差異卻足以左右細胞的命運,因此科學家近年來開始關注單一細胞的行為。而合成生物學搭配單細胞影像技術等研究工具,更開啟了新的局面。

被問到為什麼該題目能吸引她長期投入,黃筱鈞表示:「對其他題目,我沒有覺得『非我不可』,但我很了解細胞分裂,這算是找到一個不錯的立基點,讓實驗室切入。而過去的數理背景剛好能派上用場。」她說當年完成博士研究的第一個題目時,原本與指導教授討論是否進行另一個合成生物學的題目,但因後來決定先畢業而沒能執行,「所以延續做細胞分裂,也有點像完成當年未竟之事。」

【甄選資訊】
本屆甄選獎項為有庠科技講座、有庠科技論文獎,全面採用線上申請,時間至2023/02/13截止,作業辦法與申請流程說明,請參考線上報名系統。
https://yzhsu.feg.com.tw/Registration/Index.html


更多文章
活動推薦更多
追蹤科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