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社群媒體會導致睡眠失調、生活滿意度差、自尊心低落,而且這些情況只是社群媒體對心理健康造成負面影響的冰山一角。這些平台有助於讓人們感到人際關係增強且增廣見聞,但也會出現假資訊並導致寂寞。科學家表示,會讓人們感到成功還是挫敗,端視這些平台如何設計。美國華盛頓大學專攻人機互動的博士生鮑根(Amanda Baughan)正在研究社群媒體如何誘發心理學所謂的「解離」(dissociation),也就是一種自我反思(self-reflection)變少且注意力窄化的現象。鮑根在2022年的人機互動研討會(ACM CHI)上發表成果。Scientific American(簡稱SA)訪問了鮑根,她解釋應用程式如何以及為何應該改變,才能讓人們在使用時獲得正面影響。以下摘錄訪談內容:
SA:你的研究顯示,即使眾人對議題的立場極度對立,只要透過改變社群媒體的提示和呈現方式,就有機會提升人們的幸福感。能否舉個例子?
鮑根:社群媒體的設計方式會強烈影響人們的互動行為,以及在網路上獲得的感受。例如我們團隊發現,社群媒體的設計方式可以幫助人們在網路上發生衝突時,感受到更強的支持和友善。我們團隊在一項研究中設計一套介入方法:當人們打算在高爭議性的文章下公開留言時,系統會提醒改以私訊的方式進行。結果這項設計大受歡迎。它有助於解決人們的衝突,並且重現了真人互動中的一種解決之道:把公開爭論轉為私下協商。
SA:你們還試圖解決另一個社群媒體的使用問題,稱為「30分鐘噁心因子」。那是什麼?
鮑根:在社群媒體上,我們很快就會迷失自我。當人們遇到一個可無限瀏覽以獲取更多訊息的平台時,腦中的神經認知報償系統就會啟動,彷彿在期待贏得樂透彩券或獲得食物一樣。這些應用程式很強大,它們的設計目標就是要讓人們不斷去查看並滑動手機。
30分鐘噁心因子是指人們原本只想短暫查看一下社群媒體,卻發現已經使用超過30分鐘,當自覺到時間已逝,就會產生噁心和失落感。研究發現,人們並不滿意這種使用社群媒體的習慣,許多人認為這種行為缺乏意義、沒有效益,且可能成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