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圖:以兩種視角拍攝的斑馬章魚(wunderpus octopus)幼體,發現於菲律賓阿尼洛,身體大概只有拇指甲大小。那些斑點正發育成色素細胞,可幫助章魚融入環境。右圖:石像鬼鼬魚(gargoyle cusk eel)為該屬的唯一物種,通常發現於深海,其成體極為罕見。在美國弗羅里達外海拍到的這隻鼬魚,體長不到3公分。(圖源:Linda Ianniello(左);Susan Mears(右))
每天的日落時分,相當多的海洋小生物會從海洋深處浮升到表層。每晚估計有110億公噸的動物生物質量(biomass)向上遷移數百至數千公尺,然後在日出前又返回下方光線微弱的「中水層」(mesopelagic zone)。透過此趟旅程,這些生物可攝食靠近海面的有機物質,趁夜間移動也能避開較大型的掠食者。
這種夜間遷移首度發現於1940年代,當時美國海軍聲納技術開始大量探測海中物體。從此,不怕危險的研究人員、業餘愛好者和攝影師就會在晚上潛水觀察這些生物。
進行黑水(blackwater)攝影的水肺潛水員,身上會綁著一條栓在船上的繩索,下潛到約18公尺深的地方。光源(例如手持或相機上的燈)會集中照亮潛水員周圍的黑暗水域,以利他們看見微小動物並進行拍攝。某些動物比一顆豌豆還小,大部份體色透明且移動快速。
為了辨識自己所發現的動物,潛水員伊安涅洛(Linda Ianniello)和米爾斯夫婦(Susan Mears and Jim Mears)把拍攝的照片貼到臉書的一個黑水攝影潛水社團上。沒多久,美國史密森尼學會(Smithsonian Institution)和弗羅里達自然史博物館(Florida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的科學家開始幫忙鑑定這些照片中的生物,其中有許多生物從未在自然環境中發現過,而且也沒有因漁網而受傷。研究人員和業餘攝影師快速交流有用資訊,儘管某些生物還無法確認其物種類別,但它們的影像仍有助於為海洋生態系中至關重要又鮮為人知的現象留下記錄。

左圖:箱形水母(box jelly)幼體,體長5~6公分,發現於美國弗羅里達外海深度約9~12公尺處。某些品系的箱形水母螫人會致命,但此地區的並不會使成年人死亡。右圖:螳螂蝦(mantis shrimp)幼體,體長2~3公分,發現於印尼藍碧島(Lembeh island)附近。發育為成體後,這種肉食動物會用前肢捕食帶有硬殼的軟體動物或魚類。(圖源:Susan Me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