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很可怕、大口長牙、有毒、很恐怖、看起來就很邪惡……」,以前在路上隨機詢問,或是上網搜尋人們對蛇的印象,九成以上都會獲得上述負面的答案。也因為人們對蛇有著刻板印象,看到蛇的反應不外乎尖叫、逃離。還有人接著會尋找任何可用的工具,把蛇打死、丟棄,並心滿意足認為做了大善事——這大概就是10年前台灣民眾的普遍寫照。
這樣的刻板印象究竟如何形成?是經驗、天性、亦或是後天影響?台灣擁有豐富的蛇類物種,若問台灣人認識哪幾種蛇,大部份人都能立即回答赤尾青竹絲(Trimeresurus stejnegeri stejnegeri)、雨傘節(Bungarus multicinctus)、眼鏡蛇(Naja atra)、龜殼花(Protobothrops mucrosquamatus)、百步蛇(Deinagkistrodon acutus)和鎖鍊蛇(Daboia siamensis)等所謂「六大毒蛇」,因為遭這六種毒蛇咬傷有致命危險。而且其中幾種毒蛇的數量多、廣泛分佈在全台人口密度相對高的低海拔區域,是一般民眾會巧遇的蛇種。然而台灣的蛇類不只這六種,根據調查,台灣目前發現並命名的野生陸棲性蛇類超過50種,無毒的蛇類約30種,佔大多數,無害(稍具有毒性但對人類沒有危害)的蛇種則近40種,也就是說,台灣八成以上的蛇類基本上都不會對人的生命造成威脅。
怕蛇或許不是天性
台灣師範大學的退休教授、蛇類專家杜銘章為了解人們對蛇的害怕反應究竟是天性或後天環境所致,20多年前就曾以自己的小孩做測試:結果發現兩個兒子在未滿一歲時,初次看到蛇的反應都不是害怕,而是直接伸手抓玩,甚至就要往嘴巴送,直到後來家中長輩發出驚恐的聲音嚇唬、把孩子的手抓回來,這樣「教導(嚇唬)」幾次後,孩子便不敢再碰蛇。
我在幾年前也測試過自己的兩個孩子。某天我協助民眾處理躲藏在機車中的蛇類,從車殼中救出兩隻剛孵化不久的南蛇(
Ptyas mucosus),因為牠們的體型還很小、無毒且溫馴,我隨口詢問蹲在一旁觀看整個過程、將近三歲的大女兒要不要抓抓看,我還記得女兒睜著圓滾滾的眼睛看著我,點頭說好,毫不猶豫地伸手接過了小蛇。
有了大女兒的經驗,我後續教導小兒子認識蛇類時更加得心應手,讓孩子學習蛇類知識。從小建立他們與蛇近距離接觸的正面經驗,即使其他長輩、學校教育、故事書、新聞媒體不停灌輸蛇類可怕的另一面,姊弟倆並沒有因此害怕蛇。有一天我下班回到家,妻子告訴我說早上天氣好,要帶小孩出門散步時,一開門就在地上看到一隻小蛇,她驚呼並往後跳,而原本跟在母親後面的姊弟倆卻是搶著往前要解救母親。聽到這個小故事,我第一時間真的非常開心,但也立即想到他們可能會不小心而遭蛇咬傷,所以把握機會教育他們,台灣的蛇種非常多,孩子目前認識的有限,無法判斷危險性,因此當父親不在身邊、姊弟倆不確定是什麼蛇種時,都不可以貿然靠近,更不可以動手抓蛇,以免誤觸毒蛇而受傷。
記錄「死蛇」的臉書社團
孩童因仍保有探索世界的好奇心,要避免受後天影響而害怕蛇的心態相對容易,反觀成人要調整心態相對困難。然而,成人才是傷害蛇類尤甚的族群,這使得我和其他人用傳統方式推動蛇類保育推廣時,成效不佳且常感到力不從心。不過這樣的困境在我2011年創立臉書社團「四處爬爬走——路殺社」後(該社團已簡稱為「路殺社」),有了戲劇性的變化。
雖然台灣的蛇種豐富、數量也不少,但多數體型小、行蹤隱密,其中夜行性種類居多,調查不易,一直是台灣生物資料極為缺乏的類群。加上對蛇感興趣的一般民眾不多,就算想要號召志工協助參與調查也非常困難。根據我近20年來的野外調查經驗,在台灣要調查蛇類時,經常是一整晚下來未能發現幾隻活體。或許是大部份人遇到蛇都想「為民除害」,反而容易記錄到死亡的蛇,特別是路上遭車輛輾壓死亡的蛇(簡稱「路殺」,roadkill)。
為突破蛇類調查不易的困境,我的同事開玩笑建議:「或許可以請民眾協助調查死蛇的方式,蒐集蛇種和出現時間、地點等資訊。」因為死蛇不會咬人、不會逃走、白天也看得到,相對安全得多,而且幾乎沒有調查技術門檻。唯一要克服的,就是必須願意面對殘破不堪的屍體,並拍下清楚的照片,以及後續如何正確鑑定出蛇種。
與此同時,臉書社群平台10年前開始在台灣風行,在蛇類調查和保育上著實幫了大忙。筆者原本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態創立臉書社團「路殺社」,請求民眾用手機拍下任何時間、地點發現的死蛇,再把照片和時間、地點資訊分享到社團,沒想到這樣的方式竟然引發起話題。因為其他社團都是分享活體動植物的美照、可愛的一面,唯有路殺社是徵求不美觀、殘破、有點血腥,甚至難以直視的動物路殺照片。
或許是獨特、與眾不同,路殺社快速吸引國人注意,社團成員飛快增加,也因此收到來自全國各地、甚至來自台灣所有離島的無數死亡蛇類照片。目前路殺社社團人數已超過2萬2000人,曾經實際貢獻資料的人數超過6500人,10年下來累積的蛇類資料超過五萬筆,這樣的蛇類資料蒐集速度是傳統調查方式的15倍;傳統上只靠少數蛇類專家學者調查並累計資料,以我任職的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為例,耗時15年僅累計約5000筆蛇類資料。
這些蛇類出現點位資料雖然都是記錄已死亡的蛇,但不減損其資料價值,這些死蛇點位資料彌補了過往蛇類資料不足的問題,讓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有限且昂貴的抗蛇毒血清資源,得以依照毒蛇在國內的分佈現況,以合理且適當的方式分配至各個地區,萬一民眾不慎遭毒蛇咬傷,可以就近快速獲得緊急醫治,把蛇毒傷害降到最低。
路殺社所獲得的蛇類死亡點位資料,除了應用在醫療資源分配,更重要的是在蛇類保育上發揮關鍵作用……
《相關連結》
- 台灣動物路死觀察網(Taiwan Roadkill Observation Network,簡稱路殺社):https://roadkill.tw
- 路殺社的臉書頁面: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roadkilled/
- 台灣爬行類回報(Taiwan Reptile Report Program)的臉書頁面:https://zh-tw.facebook.com/groups/177775625714412/
- 野生蛇相的臉書頁面: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586341568050642/
- 兩棲爬行動物研究小站的臉書頁面: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242701252509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