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圖靈獎得主明斯基(Marvin Min-sky)在〈K線:記憶理論〉提出了四個關鍵問題:資訊如何表示?如何儲存?如何檢索?以及如何使用?他的答案是,K線(知識線)透過驅動大腦的某些區域來幫助我們解決問題,這些腦區使我們的思考狀態回到先前思考過類似問題的狀態。例如,一個基本的物理問題可能會讓學生進入一種思考狀態,其中有先前如何運用牛頓定律、能量守恆、力圖和摩擦作用。
「我們不該認為傑出藝術大師的能力是與生俱來,就認定自己達不到,因此喪失好奇心??這是天大的錯誤,一切成果都來自於學習,不學習就無法獲得能力。」明斯基藉由理解K線記憶理論,提升學習能力,希望讓一般人也有可能獲得傑出藝術大師的能力。
「為什麼某些人學到了更多更好的技能?這些至關重要的差異可能肇始於成長經歷。第一個孩童想出聰明的方法,把一些積木排列成一排和堆疊起來;第二個孩童可能以更聰明的思維在心中默默重新安排積木。??最後,第二個孩童一鳴驚人,我們才觀察到令人敬畏的巨幅變化。」
明斯基下結論:「心理成長中一些最關鍵的步驟,不僅僅是基於獲得新技能,而是基於獲得新的管理方法,將之運用於人們已經知道的技能。」一幅偉大畫作背後的藝術思維不在於任何一個單獨想法,也不在於放置所有顏料的眾多單獨技巧,而在於連結想法與顏料的技巧之間的關係網絡。同樣地,我們的各種思緒本身就像漫無目的、散落的油漆一樣毫無價值。重要的是我們串連這些思緒的管理方法。
1985年,明斯基把框架理論、K線和許多想法彙集在《心智社會》,提出了一種論述,即智慧來自無數小智慧體的合作行為,其中沒有一個是具有智慧。明斯基2006年出版第二本開創性著作《情感機器》,書中充滿關於意識、情感、思維水準和常識的思想,以多重性做為主題。認知和意識之類的概念似乎很複雜,主要因為這些名詞沒有單一標記及具體定義的過程。這些概念是眾多不同思維方式散佈在許多層次的心理活動,涉及許多自我建模的方式;由於這些概念無法簡單明瞭地界定,廣泛到可以塞進任何概念。
明斯基表示,我們的智慧源自許多思維方式,例如搜索、類比、邏輯推理和模仿。這些思維方式散佈在許多層次的心理活動中,例如本能反應、習得反應、審議性思維、反思性思維、自我反思性思維和自我意識情緒。「你一無所知,除非你以多種方式來學習。」上層的心理活動實現了許多自我建模的方式,例如身體、情感、社會和家庭。
我們每一種主要思維方式都是「活化腦部某些區域的活動,同時關閉某些區域」的結果,從而改變了大腦的一些行為方式。當我們了解人類的思維是如何構建,以及它們如何支持情緒的思維方式時,這將是一件好事。因為我們將更能夠決定我們的思維方式,並且一點一點地重建自己。明斯基認為,如果人們喜歡提升自身的能力,以上做法會幫助大多數人達成這一目的。現在的我們太膚淺、太遲緩、太無知了。明斯基希望我們未來將能引導自身產生思維管理,改善自己的想法。他嘗試把發展人工智慧的天馬行空看法,具體定義操作方式,明斯基的研究確立了他成為人工智慧之父的地位。
本專欄感謝中華民國資訊軟體協會、中華民國資訊協會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