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是時間旅人。每天順著時間前行時,我們都會經歷到新的事物。於此同時,腦中無數的神經連結,都會依據這些經驗進行校正。這就宛如我們每天都會重組,又能在物理時間下保持著同一個關於自我的心智建構,而維持自我核心的黏膠就是記憶。
我們的旅行並非只局限在物理時間中。我們也可以經歷心智上的時間旅行。透過記憶就能夠回訪過去,經由想像則可以探究明日或明年可能發生的事物。我們會從自己現在的狀態出發,回憶我們過去的情境,或者想像自己未來的模樣。
發表在去年12月《社會認知與情感神經科學》的一項研究,探究了特定腦區如何協助整合關於現在與未來自我的記憶。當此腦區受損時,個人身分相關的感受會出現異常。這個腦區稱為腹內側前額葉皮質(vmPFC),可能負責形成關於自我的基本模型,並把自我安置於心智時間之中。此項研究顯示,這個過程可能就是「自我感」(sense of self)的來源。
心理學家很早就注意到,人類的心智在處理與自身相關的訊息時,會與處理其他訊息有所不同。此現象是由「自我參照效應」(self-reference effect)所致,指的是與自身有關的訊息會比其他訊息更明顯且優先,因此比起其他記憶,更容易喚起關於自我的記憶;而這種記憶有別於事件記憶(與特定事件有關)和語意記憶(與一般知識有所關聯,例如草的顏色和四季的特徵)。
目前多個研究團隊正努力透過自我參照效應,探究自我感如何從大腦的運作中產生,例如先前研究採用功能性磁共振造影(fMRI,使用血流和耗氧量來測量特定腦區神經活動的方法)去尋找經歷自我參照過程時的活躍腦區。這些研究找出了一個與思考自我有關的腦區:內側前額葉皮質(mPFC)。
mPFC可細分為上半部(背部)以及下半部(腹部),對自我相關的思維各有不同影響。背內側前額葉負責區分自我和他人,而且似乎會因為作業型式而有變化;vmPFC則與情緒處理較有關係。
前述發表於《社會認知與情感神經科學》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在vmPFC受損的病人身上,透過自我參照效應去檢視關於「當下自我的記憶」與「未來自我的記憶」的差別。在比較vmPFC受損的7位病人、其他腦區受損的8位對照組病人以及23位健康受試者之後,科學家可以探究一般腦傷和vmPFC腦傷對自我參照效應是否有不同影響。所有受試者都會先經過神經心理評估,確定他們的各種認知能力都在正常範圍,包括語言流暢度和空間短期記憶能力。接著研究人員要求受試者列出一些形容詞,來描述當下的自己、當下的某位名人,以及未來10年的自己和該知名人士,稍後受試者則必須回憶出這些形容詞。
研究人員發現,比起回憶名人,健康受試者在回憶當下以及未來的自己時,可以回報出較多形容詞,換言之,自我參照效應對當下和未來的自我都有效。雖然有一些組別差異,例如一般腦傷組的受試者比健康受試者更不易回憶出關於未來自我的形容詞,但自我參照效應在一般腦傷組和健康受試者中大致都可以觀察到。
vmPFC受損的病人則截然不同。他們幾乎無法回憶出關於自我的形容詞,無論是當下還是未來的,回憶兩個時間點關於名人的形容詞,表現也比其他組差。此外,vmPFC受損的病人對於判斷某人是否擁有某種人格特質的信心程度,也比其他組低。這些發現顯示, vmPFC在個人身分的形成與維持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這項研究的發現非常吸引人。腦傷有助於了解某腦區所涉及的功能。vmPFC損傷時,會出現人格改變、情緒鈍化,以及各種情緒和執行功能方面的異常。此腦區受損時,常會出現「虛談」(confabulation),也就是談論自己的假記憶,雖然旁人可能以為虛談是一種具創意的刻意說謊行為,但事實上病人本身並不知道自己的故事是虛構的。病人對虛實不分的現象,可能是記憶的提取和監控機制出錯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