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過動兒怎麼辦?過動兒除了吃藥治療,也要注意過敏和飲食-科學人雜誌
中研院-研之有物

家有過動兒怎麼辦?過動兒除了吃藥治療,也要注意過敏和飲食

2022/09/01 中央研究院企劃製作
▲ 多吃抗氧化、抗發炎食物,如蔬菜、水果、蛋白質類營養食物,可增加體內血清素、減緩過動症狀。

▲ (a)過敏疾病因子為鼻炎、濕疹、氣喘,越多則罹患ADHD風險越高。(b) 臨床危險因子為貧血、血清素低、嗜酸性粒細胞低、免疫球蛋白高,因子越多,罹患ADHD風險越高。

過動症全名為「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主要症狀是注意力不集中、過動和情緒控制問題。醫學界目前認為促成ADHD的危險因子包括遺傳、難產及多種原因造成的腦傷等,主要機制為多巴胺、腎上腺素等神經傳導物質分泌異常,影響前額葉對於衝動的抑制能力。

但過動兒的致病因子只有這些嗎?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潘文涵說明,許多ADHD症狀可能與過敏、貧血和營養不良有關,若修正這些因子,或許有助於減緩ADHD病情。

過敏、貧血、血清素低 罹患ADHD風險高

為了確認自己的假設,潘文涵和臺大、長庚、北醫等研究團隊,前往臺北市31間小學進行調查。召募到 216名的過動孩童,以及生理條件相近的 216名一般孩童對照組進行比較。

結果顯示:過敏疾病、貧血、血清素較低、嗜酸性粒細胞和免疫球蛋白較高(後面兩種與過敏有關),這四個因素都與ADHD有關。當學童具有兩種以上過敏症狀 (鼻炎、濕疹、氣喘),罹患ADHD的風險是沒有過敏小孩的2~3倍,四種因素都有的孩子,罹患ADHD的機率更高達6~7倍!由此推測,ADHD應該涉及了多重原因,也可能四項因素與ADHD具有共同的前端成因。

良好飲食習慣降低ADHD風險

調查結果也顯示:ADHD兒童血液中的維生素B群、礦物質鐵/磷比偏低,飲食較少攝取蔬菜、水果、蛋白質類營養食物,比較喜歡吃高糖及油膩食物。

下一步潘文涵歸納這些因子與ADHD的關聯。為釐清因果關係,潘文涵的研究團隊採用路徑分析法(path analysis),估算所有變數的相互關聯:假設一個因果性的模型「吃的食物會影響到血液和血液中的營養素,進而引發ADHD」,並使用調查資料驗證模型。

路徑分析結果支持:不良的營養生化狀況以及過動症導因於不健康的飲食型態。換句話說,不健康的飲食很可能是不良的營養生化狀況的前因;而不良的營養生化狀況則是過敏過動之前因。

▲ 潘文涵團隊將調查資料進行路徑分析,數值為正表示兩變項正相關,數值為負表示兩變項負相關,結果顯示較差的營養生化狀況連結不健康的飲食型態和ADHD。

科學家母親細心觀察 尋找緩解過動症療方

潘文涵原先專研心血管疾病與營養流行病學,然而她的大兒子兩歲時,即診斷出ADHD。她陪著孩子一路服藥控制,但兒子十歲時併發妥瑞氏症,換藥也未見改善,甚至每況愈下,讓潘文涵心疼不已。於是她開始關注ADHD,想知道有沒有服藥以外的緩解方案。

科學來自細心的觀察,潘文涵的大兒子國一時出現貧血,潘文涵思索,家中飲食正常,會不會是兒子扁桃腺慢性發炎,導致假性貧血?諮詢醫生後,兒子移除扁桃腺,貧血隨即在短期內痊癒。

這次經驗使潘文涵聯想:難道兒子過動也跟發炎、貧血有關?在兒子拿掉扁桃腺,根治發炎引起之貧血後,她開始思考多吃抗氧化、抗發炎食物是否可以減緩過動。潘文涵也觀察到兒子每次感冒吃了藥就會安靜乖巧,推測是治療過敏的抗組織胺(anti-histamine)藥效,因此過動與過敏的關係也值得探討。

潘文涵回頭查閱30年前的臺灣醫學會誌,找到以病童數據和一般過敏盛行率比較之論文,結論是「妥瑞氏症的小孩過敏比例較高」。還有研究指出:過敏造成血清素波動大,血清素的波動是否和ADHD相關仍需進一步研究。

從飲食到生活型態著手改善,潘文涵確實緩解了兒子的ADHD症狀,但無法百分之百治癒。一直到兒子大學畢業後就業,因鼻腔發炎嚴重,自己求醫開刀清除發炎部位,ADHD竟意外痊癒。

從自己兒子的案例出發,潘文涵提出假設:許多ADHD症狀可能與過敏、貧血和營養不良有關,而這類型ADHD,可從飲食和生活型態著手改善!根據研究結果,潘文涵建議:「平時孩子應該多食用蔬菜、水果、堅果、全榖類、優質蛋白質等食物。」如果家中小孩出現過動的症狀,除了尋求兒童精神科治療,也可調整飲食、治療過敏、貧血,進一步降低風險。

▲ 許多父母親為了家中的過動兒的行為須特別費心處理,但當藥物治療沒有太大效果時,就得多注意是否跟過敏與飲食有相關。


# 關鍵字:中研院研之有物過動過敏血清素
更多文章
活動推薦更多
追蹤科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