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自我關懷-科學人雜誌
攸關心智

培養自我關懷

2022-06-01 布魯克(Anna Bruk)
這有助於更自在地分享自己的脆弱,強化自己的人際關係。
(繪圖:Stephanie Shafer)

人皆有弱點,我們也都知道何謂困難。然而,即使在情況較好時,人們也不願承認自己在受苦、開口尋求幫助,或是在做錯事時道歉。

歷經兩年疫情的巨大壓力後,許多人都非常熟悉脆弱的感覺,我們也學會逃避痛苦的對談。我們有時會透過生氣來宣洩情緒,不願對自己行為所造成的傷害負責;有時也會在親友無法察覺我們的需求時慍怒不滿。在設定可容忍的底線後,很多人可能會開始「照單全收」,最後卻不堪負荷,因此痛恨所有人,包括自己。

一般來說,打破這種循環的最佳方式,就是向其他人承認自己遇到困難。雖然這一步常會讓人痛苦和害怕,但把困難憋在心中可能會造成長期問題。那些不受正視的感受和挫折,很少安然埋藏在內心。正因如此,了解如何開誠佈公說出自身感受與想法非常重要,即使這樣的表達方式會讓我們沒有安全感或不適應。

我和我在德國曼海姆大學的兩位同事蕭爾(Sabine Scholl)與布萊斯(Herbert Bless),一同探究人們這些即使在恐懼下也仍願意透露的脆弱,例如坦誠說出的時刻,以及刻意表達情緒。這些行為和其他型式的自我表現或自我揭露不同,總是帶有風險,例如其他人可能會察覺到你的脆弱或無能。舉例來說,愛戀告白後,如果對方沒有同樣的感覺,自己可能就會感到痛苦,相較之下,說自己喜歡披薩則不會有太多風險。

好消息是有研究發現,面對其他人給出的負面評價,我們常會過度擔憂,而這些擔憂通常也無法反映出其他人在我們難堪時的真實看法。根據美國休士頓大學研究人員布朗(Brene Brown)的先驅研究,我和同事透過六項實驗也找到了相符的結果:在諸如「尋求幫助」或「承認錯誤」等情境下,我們覺得自己表現出的脆弱程度,或許比其他人認為的還要高。科學家把這種認知差異稱為「美好混亂效應」(beautiful mess effect)。

對這種認知差異有所自覺是很重要的,否則人們不會願意分享自己真實的感受和需求。如果能在有安全感的環境和伴侶進行良好對話,這種在親密關係中的脆弱表現就可以產生極大助益。例如有研究發現,透露自己的個人訊息可以提升伴侶之間的親密度和信任。同樣地,誠摯的道歉也可以修復破損的關係。

有鑑於這些好處,我們團隊想知道人們在了解其中差別後,如何克服「美好混亂效應」。我們最新的實驗結果顯示,當人們在自己混亂脆弱中尋找美好面向時,自我關懷(self-compassion)的概念可提供莫大幫助。

自我關懷的概念源自於古代佛教教誨。多虧德州大學奧斯丁分校研究人員奈夫(Kristin Neff)以心理學詞彙仔細定義自我關懷,今日科學家才能探究此概念。根據奈夫的定義,自我關懷包含三個面向。第一是善待自己,也就是關心並理解自身困難。例如有人因失敗而痛苦,奈夫建議想像當其他人面臨相同情境時,自己會如何以言語支持對方,然後以同樣想法對待自己。第二是共通人性,要認知到痛苦和失敗乃是一生中無可避免之事。最後是正念(mindfulness),包含清楚了解自己當下狀況,而非忽視自己眼前的困難或過份誇大其程度。

我和同事認為,自我關懷可以影響人們在表達脆弱時的自我認知。畢竟,脆弱的情境會觸發許多羞愧與恐懼,而這些時刻正是自我關懷最能派上用場之時。例如人們在承認錯誤時,如果能以對待摯友的態度來對待自己,就不會因為自己的不完美而感到羞愧。相反地,這也能提醒自己,所有人都不完美。此外,承認錯誤時保持正念,也可以讓自己不誇大或否認其重要性。

這種對自身脆弱的同理反應,後續也會讓自己更自在向其他人表達脆弱。科學家預期,懂得自我關懷的人將會以比較正面的態度,去看待自己表達脆弱的行為:較接近自己看待其他人表達脆弱時的態度。我們團隊據此預測,自我關懷能力較強的人,比較不會受到美好混亂效應的影響。

為了檢視這項預測,我們團隊召募340位大學生來參與四項實驗,這些實驗涉及不同的脆弱情境。在其中一項實驗中,受試者先閱讀一段文字,然後要求他們想像自己或另一位同性別者對老闆坦承工作上的嚴重錯誤。接著要求受試者評量以下的描述:這是有勇氣的行為還是軟弱的行為?表達脆弱等同於展現工作能力還是不適任?在實驗最後,我們使用奈夫設計的七點量表去量化每一位受試者的自我關懷程度。

結果一如預期,相較於其他人的脆弱行為,低自我關懷者對於自己的脆弱行為有更負面的評價。另一方面,高自我關懷者比較不會出現美好混亂效應。高自我關懷者對自己和其他人的脆弱行為評價差異,明顯小於低自我關懷者......


# 關鍵字:攸關心智心理學關懷
更多文章
活動推薦更多
追蹤科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