雌鳥會唱歌!-科學人雜誌
專家看新聞

雌鳥會唱歌!

2022-06-01 貝尼狄克特(Lauryn Benedict)、威爾金斯(Matt Wilkins)
多元包容才是好科學。
▲ 展示求偶行為的家燕。(影像來源:Duncan Usher/Minden Pictures)

雌鳥會唱歌,這是我們團隊在2020年研究家燕得出的結論。家燕是世界上數量最多、分佈最廣、經過充份研究的鳥類之一。儘管關於家燕的學術論文有上千篇,卻從來沒有聚焦研究過雌鳥的鳴歌。

沒人研究遍佈北美的家燕雌鳥鳴歌,為何事關重大?因為這個現象凸顯了科學界長期以來的偏見,促使我們團隊反思這種偏見為何根深柢固。

現代鳥鳴研究著重於引人注意的雄鳥鳴歌。傳統演化理論假定動物界的雄性要競爭交配權,因此演化出誇張的特徵,以打敗其他雄性(例如鹿角)或吸引雌性(例如孔雀美麗的羽毛)。鳥的鳴歌也有上述功能。儘管某些雄鳥的歌聲比雌鳥更精巧複雜,但這並非普遍現象。事實上,雌鳥會唱歌的種類至少佔所有鳴鳥的64%,而雌鳥鳴歌的功能和雄鳥並無二致。

即使如此,許多研究人員仍假定「雄鳥唱歌、雌鳥擇偶」,導致田野研究壓倒性地著重雄鳥的歌聲。然而最常聽到的鳥鳴不見得最重要。就像辯論中最重要的是誰做出總結,而非誰說了最多話。我們團隊的研究顯示,在解釋家燕雄鳥和雌鳥的歌聲差異時,雌鳥歌聲的演化比雄鳥更重要。雌鳥鳴歌遭忽略的第二個原因是地域差異。在熱帶地區進行研究的鳥類學家或專業賞鳥人會告訴你,雌鳥和雄鳥一樣經常鳴歌;但早期研究人員傾向研究北半球大學機構附近的鳥類。許多北美的雌鳥會減少或不再鳴歌,也許是演化上為了適應遷徙而保留體力,或在短暫的繁殖季節專心育幼。

最後一個原因可能是研究人員的性別:在鳥鳴研究早期,研究人員大多是男性。隨著更多女性進入這個領域,針對雌鳥歌聲的研究也蓬勃發展。研究雌鳥鳴歌的論文第一作者大多是女性。早期科學界缺乏多元性,放大了研究人員的偏見,阻礙他們了解大自然的全貌。

為了打破這些偏見,必須讓所有人都能參與科學。例如讓大眾知道雌鳥會唱歌,這將讓人更貼近自然並增進觀察能力。包括家燕在內的許多鳥類,雄鳥和雌鳥的外觀相似,只能靠鳴歌分辨性別。家燕雌鳥通常在開始繁殖前鳴唱,知道這點有助於追蹤家燕何時築巢。如xeno-canto和eBird等公民科學網站蒐集了數百萬筆鳥類的觀察資料和錄音,讓大眾了解最新的科學知識能建立更完善的全球鳥鳴資料庫,進而促進科學研究發展。

業餘賞鳥人沒有先入為主的偏見,因此是更好的觀察者。本文作者之一貝尼狄克特經常演講,她發現專業賞鳥人傾向假定雌鳥不會唱歌;相反地,業餘賞鳥人通常相信雌鳥會唱歌。真實科學(authentic science)的課程特別適合兒童,因為他們還沒受到現有偏見影響。本文另一位作者威爾金斯把我們的雌鳥鳴歌研究,編入5~12年級的跨領域免費課程(請見網站:galacticpolymath.com)。他告訴一群五年級數學班的學生,他們是首次分析資料來證明鳥鳴的音調隨著體型降低的人之一,學生隨即報以熱烈掌聲。

雌鳥會唱歌!我們必須強調這個真相,因為這顯示出隨著證據出現以及新聲音加入討論,科學共識將持續更新。希望未來能結合研究、傳播和教育,加深人與人之間以及大自然的連結。


# 關鍵字:專家看新聞鳥鳴家燕多元
更多文章
活動推薦更多
追蹤科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