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自然科學遇到原住民族文化,碰撞出金鐘閃耀的火花。科技部「科普產品製播推廣產學合作計畫」動畫影片《再探飛鼠部落》與《吉娃斯愛科學》分別拿下第48屆和51屆金鐘獎「動畫節目獎」,其幕後推手不是來自娛樂圈或動畫公司,而是來自學術界的國立清華大學學習科學與科技研究所教授傅麗玉。
跨界運用新媒體 打造兒童科學基礎
國家科學委員會(科技部前身)於2006年開始推動「臺灣科普傳播事業催生計畫」前導計畫,讓傅麗玉有機會在科普教育上發揮影響力,而開始製作第一支科普動畫影片《飛鼠部落》,團隊齊心突破瓶頸點,搭配動畫技術團隊從零開始建立動畫元件,最終花了8年完成10集影片,也讓續作《再探飛鼠部落》以及《吉娃斯愛科學》能夠站在《飛鼠部落》的經驗之上成功發光發熱。
真實還原原住民族科學核心 以永續發展為願景
「原住民族是天生的科學家」,部落就像是一間科學教室,充滿自然智慧與科學知識,傅麗玉以長期蹲點的北德拉曼泰雅族部落為故事原型,《再探飛鼠部落》與《吉娃斯愛科學》影片內容從部落生活大小事探討科學,讓原本生硬的科學原理,變成充滿想像力的部落故事,後續創造了「吉娃斯」角色形象,更是深獲觀眾喜愛,《吉娃斯愛科學》第一季第一集〈古戰場新願望-反應接觸面積〉YouTube影片觀看人次突破24萬,目前正在製作第四季中。傅麗玉表示原本《吉娃斯愛科學》設定的年齡層是國小和國中生,如今連學齡前孩童也認得吉娃斯,也看得懂故事內容,甚至與企業基金會合作推廣至長照據點,吉娃斯儼然成為科普小偶像。
傅麗玉投入科普影視製作將近17年,2019年她更籌設國內唯一的「原住民族科學發展中心」,從學術講堂走向影視殿堂,全力把科學從高冷變得親民,讓學習科學就在你我的生活文化之中。
創造吸睛IP 加速科普知識跨世代傳播
為正確呈現部落文化與科學原理,每一集內容都會由耆老與教授群嚴謹考證,甚至實地考察建築結構與地形位置等細節。如今《吉娃斯愛科學》成為原住民族科學的重要教材,並走向國際,在英、美地區Amazon Prime Video播映,甚至東南亞、中東、印度與非洲,還有國際航線。傅麗玉期盼未來吉娃斯的智慧財產權(IP)能像迪士尼的角色般永續發展,更希望科技部繼續支持科普影視製播,培育有創意的新生代科普影視人才團隊,為台灣科普教育創造更多元的面貌。
更多科學節目訊息請見下方連結:
科技部《科普新視界》YouTube、民視《科學再發現》F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