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空氣中分析生物多樣性-科學人雜誌
科學人新聞

從空氣中分析生物多樣性

2022-04-01 蓋曼(Katharine Gammon)
飄浮於空中的遺傳物質保存了地球生物多樣性的線索。

▲留下蹤跡:從空氣中採集DNA並加以分析,可能有助於記錄蛾和其他昆蟲的存在。

20年前,世界各地的生物學家和自然史學家展開了一項志向遠大的計畫:盤點地球上的生物多樣性。他們說,如果不知道到底有什麼生物存在,就無法加以保育。即使是最樂觀的估計,也認為已知的物種只佔全球的1/4,在物種加速滅絕的狀況下,更是前景堪憂。

鑑定並描述物種的繁瑣工作,加上有許多研究會搜集生物樣本進行DNA定序,已經緩緩推進了解生物多樣性的計畫。現在,有一種建立世界動物名錄的新方法出現了:從空氣中吸取DNA。

過去類似技術用於水和土壤等,科學家從那些地方採集環境DNA(eDNA),也就是從當地生物身上掉落的細胞,加以定序當中的遺傳物質。從空氣中採集eDNA,可以繪製出棲居當地的生物圖譜,針對昆蟲等特別難以偵測的生物可能也格外有用(而用傳統DNA定序方法,昆蟲往往會死亡)。分析eDNA比起採集動物個體加以定序,要來得快且便宜,也可以一口氣獲取許多物種的資料,連人們難以抵達的地方也能採樣。

今年2月發表於《當代生物學》的兩篇論文,針對飄浮於空中的eDNA進行測試。其中一個團隊的研究地點在丹麥哥本哈根動物園(Copenhagen Zoo),另一團隊選擇在英國哈默頓動物園(Hamerton Zoo Park),動物園是評估這種採樣方式的絕佳地點,因為科學家知道動物園裡有多少物種以及每個物種有幾隻。

研究團隊用真空吸引或把空氣導入過濾網等不同方式來取得DNA,DNA經放大並定序後,兩個團隊都偵測到許多動物園裡的物種,甚至包括在建築內或距離採樣地點數百公尺遠的物種。

eDNA採樣也捕捉到動物園之外標誌性物種的遺傳物質,例如英國團隊鑑定出在英國有滅絕之虞的刺蝟,丹麥團隊則找到松鼠和貓的遺傳物質。

研究人員說,eDNA採樣改變了生物多樣性的監測方式:其他技術都需要動物實際現身在科學家眼前。英國研究論文的共同作者、約克大學的分子生態學家克萊爾(Elizabeth Clare)說:「如果設置自動相機,動物必須走過鏡頭前面才行,若從鏡頭後面經過,永遠不會發現。如果錄音或是影像記錄,動物必須就在那裡。但eDNA比較像足跡,本質上是不同類型的資料,動物不必實際現身,所以更有機會發現稀有的物種。」

去年12月,獲取飄浮於空氣中eDNA的一項概念驗證計畫發表於「跨邊界生態學」(Ecology Across Borders)研討會,研究人員把類似的技術應用到野外,在瑞典南部三個地點根據空氣樣本來鑑定昆蟲。德隆大學的保育科學家羅傑(Fabian Roger)和同事找到的遺傳物質可以對應到85個物種,包括蝴蝶、甲蟲、螞蟻和蠅類,還有九個非昆蟲物種,例如蛙類和鳥類。相較於傳統調查方法,eDNA採樣遺漏了某些物種,但也發現了其他方法無法找到的物種。

羅傑現在任職於蘇黎士瑞士聯邦理工學院,他說在監測水域生態系的新物種時,想到可以嘗試採集飄浮在空氣中的eDNA。「我忽然意識到,要取得好的族群數據很困難。而且近期研究顯示,昆蟲的生物質量(biomass)減少了70%,我們缺乏數據的情況實在很嚴重。」

研究人員估計,全世界550萬種昆蟲中,科學家描述過的只有100萬種,因此從空氣中監測生物多樣性是令人振奮的發展,可能加速保育工作進展。丹麥研究論文的共同作者、哥本哈根大學生態學家波曼(Kristine Bohmann)說:「eDNA採樣成為新方法的時代來臨了。」她曾以糞便樣本進行過eDNA研究,其他研究人員也採集過水和土壤,甚至在花朵上也能發現曾有哪種授粉生物佇足......


更多文章
活動推薦更多
追蹤科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