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事台灣黑熊研究保育25年,見證了大眾從「不清楚野外還有黑熊」,到如今台灣黑熊家喻戶曉,成為台灣指標性的代表動物。民眾願意主動通報救傷,是瀕危物種保育一大進展。這一路走來相當不容易。
瀕危物種的保育議題,不僅要用嚴謹的科學研究方法和數據,釐清問題並發掘解決對策,也得把握各種機會提升保育成效。這包括利用深入淺出的方式教育告知社會、影響輿論,同時也要鼓勵權益攸關的社群和關鍵決策者參與保育事務,落實保育的目標。
未來20年,我們期待什麼樣的生態環境?這是價值議題,也奠基於我們能否真正了解人與自然是共生體,人類不可能功利主義地無止盡剝削、利用自然資源。這樣的議題看起來錯綜複雜,但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採取行動,並從中獲得肯定和信心。例如近年的「南安小熊」野放計畫,逾2400人在一個半月內參與,相信很多參與者最終將成為最有力的黑熊保育公民。在民主社會,這樣的氛圍和輿論壓力,將進一步督促和鼓勵政府管理機關面對冷門的保育事務,創造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環境。
我們實驗室培養的人類正常細胞看來很柔順,不像腫瘤細胞會猖獗生長,侵入並殺死鄰近組織。但是當我們拉扯細胞、強迫它們改變外形,竟然出現令人擔憂的病變。我們把原本球形的細胞拉成扁平狀,引發了細胞裡兩種蛋白質...
我們已經在野外工作了漫長的一天,西斜的陽光仍在我們背上炙烤。我們努力用鏟子和手清除沙子,萬分疲倦。我們身處恐龍國度的核心地帶,也就是美國亞利桑那州北部的科羅拉多台地(Colorado Plateau)...
▲除了鳥類、海豹和人類,會使用星星來定位外,糞金龜也懂得利用星星、月亮等天體線索來找路。(圖片來源:Pixabay)非洲糞金龜(African dung beetle)是第一種證實會透過星星來導航的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