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20年,科學上的一項重大突破是,利用受激放射淬滅法或單分子定位法把光學顯微鏡變成奈米顯微鏡,而這也是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的研究貢獻──突破繞射極限。對「眼見為憑」的生物科學來說,如何把有三維及螢光標定等特色的光學顯微鏡轉變成具有像電子顯微鏡般的空間解析度,是一項長久期盼的目標。隨著更多影像技術的進步,例如層光顯微鏡的開發,科學家對生物的觀察逐步從細胞、線蟲、果蠅,擴大到老鼠,樣本是越來越大,但最終目的都是要回到研究人體,尤其是最複雜的器官:腦。
如何對染色標定的全腦進行成像,並看到次細胞等級的解析度(微米),成為非常重要且困難的課題。人腦大小約是16×20×14公分,如果不做切片,以現有技術不可能直接取得高解析度光學影像。藉由樣本的光學透化技術,組織的「三維透畫」變成可行。但長工作距離及高數值孔徑的鏡頭及大型相機感測面的開發技術,趕不上研究生物樣本進展的速度,使得高解析度的大影像還是需要切片及影像的拼接。此外,樣本膨脹術利用吸水膠把組織或器官做等方向性的4倍甚至40倍放大,利用物理特性來擴大觀測分子的距離,使得原本受限於光學繞射極限的顯微鏡(約200奈米),變成具有超解析度(約5奈米)。如果能把樣本放大到更高倍,並利用有機合成的多功能吸水膠,或開發有機發光團和無機金屬染色標定,就能針對單分子成像在三維結構生物學上增加了更多可能性。
或許在不久的將來,在公分厚度等級的三維光學影像便可達到電子顯微鏡般的空間解析度。在未來20年,奈米尺度的全人腦光學影像再也不是夢想。
2020年初,一個全新的冠狀病毒,才剛亮相就挑起了全世界人們的敏感神經。此病毒與2003年流行的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病毒基因序列約80%相同,一般大眾卻皆無抗體。新冠病毒的傳播力與致病力都...
20年前,我擔任台積電的首任技術長。彼時世界最先進的半導體技術是130奈米(nm),台灣還落在美國、日本之後。當時一般認為「製造是傳統工業,代工非尖端產業,不屬於政府優先輔助目標。」經過20年競逐,台...
飲食在一般人看來就是為果腹和享樂。人們染上慢性病時,總覺得自己年紀到了、或吃得太營養,求醫吃藥是治療的主要選項,殊不知體質主要由進入身體的物質所決定。公元2000年以前,飲食營養研究多著重於營養素的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