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4月,我開始在Scientific American撰寫專欄。首篇文章的標題〈數數卵石就得了嗎?〉(刊載於《科學人》試刊紀念版)靈感出自達爾文回覆批評者的信:「觀察必須支持或反對某個觀點,否則將毫無用處!」那些人說達爾文1859年的著作《物種起源》太過理論化,認為應該只讓事實說話;但達爾文知道,科學是數據與理論的巧妙結合!在此我要給科學加上第三個組成:溝通。如果我們不能把想法清楚告訴別人,那麼數據與理論也就無用武之地。
從首篇專欄文章刊登迄今連續214個月,我盡可能清楚傳達自己及他人對科學數據與理論的想法。但根據史坦法則(Herb Stein’s Law):不能永續的事物終將停止。這份經典的美國雜誌已發行174年,隨著雜誌演變,此專欄必將結束。我很榮幸能在這份歷史悠久的雜誌留下吉光片羽,也感謝編輯、美編及製作團隊的幫忙,讓我每個月能與讀者分享我的想法。接下來只要天時地利配合,我會持續多年在別處做同樣的事,直到我短暫的人生結束(史坦法則的另一例證)。因此,請容許我在此對於科學帶給全人類的貢獻,表達一些想法。
在科學革命興起以及人類接受科學自然主義之後,現代科學於16、17世紀出現;科學自然主義認為這個世界由自然法則及可知力主宰,所有現象都是自然的一部份,由自然因素造成,就連人類的認知、社會與道德現象也不例外。人類在18世紀應用了科學自然主義來了解並解決人類與社會問題,進而推動啟蒙人文主義思維;那是尊崇科學與理性、不訴諸魔法與超自然,以及推翻教條與權威的世界觀,人類藉此了解世界的運作機制。之後的科學進展更為顯著,其中多數是好事。過去兩世紀,人類生活幾乎在所有領域都有驚人進步,從造橋工程、消除疾病、延長壽命到建立人權。我們不妨稱科學自然主義及啟蒙人文主義的交融為「科學人文主義」。
地球繞著太陽轉、血液在體內循環、接種疫苗對抗疾病,都不是顯而易見的事;但由於這些是事實,加上哥白尼、哈維(William Harvey)以及金納(Edward Jenner)的仔細測量與觀察,因此不可能出現其他解釋。同理,社會科學家發現人類都追求自由、政治科學家發現民主要比專制給人民帶來更好的生活、經濟學家發現市場經濟要比管制經濟製造更多財富、社會學家發現死刑不會降低凶殺率,人們也都發現活著比死去好、健康比生病好、吃飽比挨餓好、快樂勝過憂鬱、富足勝過貧窮、自由比受奴役強、自己當家作主比受壓迫強。
科學是在何處發現這些價值觀?在於人的天性。經由研究大多數有意識生物的需求,就可建立科學人文主義的道德系統。這樣的世界觀能帶領我們走多遠?史坦法則是否也適用科學與文明進展?獲得知識與追求福祉是否有止盡?史坦法則還有個戴維斯推論(Davies’s Corollary):事物雖不可能永存,但存續時間要比我們預期長得多。科學與文明會不斷精進,但人類永遠不會全知全善。科學人文主義的目標不是烏托邦(utopia),而是進托邦(protopia),也就是人類朝著知識與智慧的無垠前沿邁進時,一點一滴累積知識與善行。拉丁諺語說:通往星星的道路是崎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