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砸重金發展半導體卻進度落後,自給率僅16%!2025年目標70%可行嗎?-科學人雜誌
資訊科技

中國砸重金發展半導體卻進度落後,自給率僅16%!2025年目標70%可行嗎?

2021/10/15 數位時代
中國曾在「中國製造2025」中設下晶片自給率70%的目標,但資料顯示去年中國晶片自給率仍只有16%,遠遠落後設定的進度。


在中國製造2025描繪的藍圖中,中國將在2025年取得IC自給率70%的成果,然而現實卻不盡人意,日媒《日經亞洲》披露,去年中國半導體自給率仍只有16%,甚至距離2020年自給率40%的階段性目標,都還有很大一段距離。


自給率遠低於目標,前15大半導體企業沒有中國身影

中國在2015年發布的「中國製造2025」計畫,其中一項目標便是將半導體自給率,從不到10%的情況下逐步提昇,在2020年達到40%,並於2025年企及70%自給率。 雖然中國正極力追趕,但由於電動車等產業的發展,半導體需求也逐年攀升,使得中國一直難以提昇自給率。去年中國進口的晶片總額達到3,500億美元,較2014年時上升了60%。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也透露,席捲全球的晶片短缺問題,也讓中國車廠們感到頭痛,因為汽車產業使用的半導體多達95%是從國外進口,自給率不到5%。

市場研究公司CB Insight的資料顯示,去年中國半導體自給率只有16%,如果剔除台積電、三星等在中國設廠的外國半導體業者,比率還會更低。

《富比士》指出,目前營收前15的半導體企業中,有8家位於美國,歐洲、韓國及台灣各有2家,日本則有1家。2020年中國最大半導體代工業者中芯國際在代工領域的市占率只有4%,仍遠低於其他領先業者。


成立大基金、提供稅賦優惠,中國為發展半導體使出哪些招?

為了提昇晶片自給率,中國早在2014年成立扶植半導體產業的大基金,投資晶片製造、封裝測試、材料、設備與零組件等半導體產業中的各個環節,迄今多年來已砸下上千億人民幣。

大基金一期投資總額約為1,387億人民幣,目前已全數投資完畢,2019年註冊的大基金二期資本則達到2,000億人民幣以上,至今曾投資華潤微電子、興科半導體、施捷電子等多家中國半導體業者。大基金也是中芯國際的大股東,儘管今年4月曾售出4,500萬股,目前仍持有中芯8.93%的股份, 雖然自給率低迷,2020年中國半導體營收仍達到8,848億人民幣,足足是2014年的三倍。

為促進半導體發展,中國政府還在去年推出減稅等獎勵措施,包括IC設計、晶圓代工、封裝測試、材料等整體產業鏈,最長可獲得10年的稅賦優惠。據估計,2020年中國在半導體產業的投資達到1,400億人民幣,較前一年成長3倍。

另外,中國也積極祭出優惠吸引半導體巨頭赴中國設廠,波士頓諮詢公司就指出,在中國設廠及營運的成本比美國低上37%。例如這個月與韓國SK海力士共同成立的中韓半導體產業園區才在江蘇無錫正式動工,投資額約20億人民幣。除了與SK海力士的合作外,無錫還預計將進行19個半導體計畫,總投資金額上看300億人民幣。


且中國科技企業也在加快腳步進軍半導體,例如小米傳出今年已投資超過20家半導體公司;電動車業者比亞迪8月也傳出以50億人民幣收購晶圓廠濟南富能半導體,並在內部持續進行晶片研發。


在中國的大力扶持下,半導體企業正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半導體協會(SIA)的資料指出,2020年中國成立超過2萬家半導體企業,較前一年暴增195%,同時有40家在「中國版那斯達克」科創板上市,募得資金超過1,500億人民幣。

但對於中國半導體的前景,整體而言專家們仍態度保守。《日經》提到,一位專家強調半導體產業是建立在全球分工上,「沒有國家能夠建立自己獨立的供應鏈。」再加上中國近來對科技企業的打擊,以及對社會及意識形態的限縮,越加收緊的管控很可能影響與全球半導體產業的合作,進而動搖半導體高度自給的目標。

資料來源:日經亞洲、半導體協會、南華早報


■本文經合作媒體「數位時代」授權使用


【數位時代延伸閱讀】

  1. 蘋果傳減產iPhone 13!受晶片短缺衝擊,最高恐砍1千萬支
  2. 不聊元宇宙,聊聊「虛擬人」!中國掀「超寫實虛擬人」風潮,在熱什麼?





更多文章
活動推薦更多
追蹤科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