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基因治療介入奧林匹克-科學人雜誌
年度專輯

當基因治療介入奧林匹克

2004/08/01 龐中培
除了基因,還要加上鍛鍊,才能成為卓越的運動家。

重點提要

《科學人》於7月10日邀請了頂尖的運動員紀政和頂尖的科學家沈君山(他也是個運動迷),在台中自然科學博物館針對基因治療與運動競賽交換意見。適逄物理大師楊振寧出席「吳大猷科普獎」,我們邀他一同參與對談,全場由科學人總編輯李家維主持。

運動競賽的意義


李家維(以下稱「李」):我們從最基本的運動競賽的意義談起吧。


紀政(以下稱「紀」):最初人類運動是為了求生存。人類與自然競爭,與其他的人類競爭,以及與獵物之間的競爭,以求生存。而到了後來,才發展成運動場上的競技活動,而它最極致的內涵是與自己競爭,是個人身心靈至美的發揮和表現。


沈君山(以下稱「沈」):當年希臘運動競賽的意義,可以包含兩個層面。首先,藉由運動競賽,把人的體能相對地提到最高。但是,人的力量有限,你是「飛躍的羚羊」,也不可能跑得比羚羊還快,所以快不快是相對的,在此前提下建立競賽的規範,又在同樣的規範下,追求相對最好的 。第三就是業餘性,當初希臘並沒有專業的運動員,參與運動的人,有的是士兵,有的是一般民眾。最初奧運都是限制只能由業餘的運動員參加,柏拉圖就被稱為第一位運動員。他的教育觀念也很特別,主張孩童受教育的第一個10年主要就是體育,輔以音樂,學業以後再學就行了。


紀:是的,這也是古希臘時代所強調的精神,不但是追求崇高的心靈,也追求健全的身體。身心靈完整的人,才是一個完全的人。


李:清華大學是很重視運動的,在北京清華園,學生到了下午5點就會上運動場,他們有句口號說「為國家保養身體50年」。楊教授是老清華人,不知道你對於運動的看法如何?


楊振寧(以下稱「楊」):清華大學當年就非常注重運動精神,從體育部主任馬約翰(1882~1966)先生開始,就強調運動的重要,學生如果不會游泳,就不能畢業。馬先生雖然身材不高,但他的政策與精神已深入清華人的心裡,他對清華的風氣有很大的影響。



# 關鍵字:名家專欄年度專輯
更多文章
活動推薦更多
追蹤科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