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黑翅鳶來捕鼠-科學人雜誌
生物手記

邀黑翅鳶來捕鼠

2021-09-01 文/洪孝宇|影像來源/屏東科技大學鳥類生態研究室

黑翅鳶小檔案

  • 學名Elanus caeruleus
  • 鷹科(Accipitridae)鳶亞科(Elaninae)黑翅鳶屬(Elanus)
  • 體型與鴿子相仿的小型猛禽,生活在平原田野。
  • 黑翅鳶的食性中有80%是鼠類,最高記錄一天捕捉九隻老鼠,帶到棲架上進食。
  • 由於鼠類多半是夜行性,日行性的黑翅鳶主要在清晨和傍晚覓食,以適應鼠類的活動時間。

  • 全身雪白的羽毛配上灰黑色的翅膀,深色的眉線襯托血紅的雙眼,有台灣最美猛禽之稱的黑翅鳶(Elanus caeruleus),注視鏡頭的畫面令人屏息。但在下一秒牠卻又露出鄙夷或驚嚇的表情,黑翅鳶時而嚴肅、時而搞笑的影像吸引不少粉絲。近年來在「猛禽棲架」上近距離拍攝到的特寫照片,讓牠的知名度大增。


    黑翅鳶的身世


    說到黑翅鳶這種猛禽,牠的來歷非常特別,其實大約在20年前,台灣沒有黑翅鳶。黑翅鳶原本分佈在非洲和南亞,天然棲地是大面積的莽原,以往台灣僅在離島金門偶有記錄。直到公元2000年,在嘉義沿海的鰲鼓首次出現一對黑翅鳶,並且在隔年開始築巢繁殖,整個過程都由賞鳥人士記錄下來。由於台灣的平原地帶除了黑鳶(Milvus migrans)之外,缺乏生活在曠野的猛禽,黑翅鳶的出現等於填補了這個生態上的區位,自那時起黑翅鳶的族群迅速成長並向外擴散,僅數十年間,全台各縣市都可見,成為台灣留鳥猛禽的一員。(紀錄片「老鷹想飛」的主角是黑鳶,而棲架上最常出現的猛禽是黑翅鳶,名稱相似,但其實是完全不同的種類。)


    黑翅鳶雖然是最近20年才在台灣本島現蹤,但目前在《台灣鳥類誌》上並不認為黑翅鳶是「外來種」。所謂的外來種是指由人類有意或無意間挾帶、偷渡或飼養逃逸的物種,一旦發生這種情況會需要人為介入移除,以免對台灣原本的自然生態造成影響,例如近年來知名的綠鬣蜥(Iguana iguana)和埃及聖?(Threskiornis aethiopicus)都屬於外來種。若某生物是在自然狀況下,飛越或渡海來到台灣,就屬於自然現象,人類可從旁觀察記錄,但不需要特別干涉。事實上從1990年代起歐洲、中亞和東亞都觀察到類似的黑翅鳶分佈擴張,可能的原因包括氣候變遷、土地利用型態改變以及黑翅鳶本身的高繁殖力等,所以台灣忽然出現黑翅鳶的狀況並非特例。

    ▲生態觀察:黑翅鳶捕捉田間老鼠,帶至猛禽棲架上進食(1)。黑翅鳶亞成鳥的眼睛為橘黃色,身上有灰色花紋,約半年會轉為成鳥(2)。


    「猛禽棲架」助防治鼠害


    不像棲息在森林的猛禽可能站在樹上搜尋獵物,黑翅鳶的棲地是空曠的田野,所以牠們覓食時,有一個招牌動作叫做「空中懸停」,藉由不斷振翅讓自己停留在空中的某個定點,距離地面約10~20公尺,同時掃視下方有無獵物,幾秒後若無發現,就往旁邊飛一小段距離再繼續空中懸停,一旦發現獵物,則迅速向下俯衝捕獵。這樣的覓食習性非常消耗體力,所以懸停覓食一段時間後就要回附近的樹上休息,而空曠農田中的猛禽棲架正好可以做為黑翅鳶的休息站。


    美國中西部或澳洲那種一望無際的廣闊田野,常用猛禽棲架做為鼠害的生物防治法,運用猛禽喜歡站在制高點的習性,在空曠農田中豎立一根高高的竿子,吸引野生猛禽停棲,捕捉田間的老鼠。但亞洲的農田大多是小區塊鑲嵌,加上幾乎沒有限制老鼠藥投放,也就鮮少有人嘗試猛禽棲架。台灣早年以甘蔗為主要經濟作物,因甘蔗易有鼠害,1980年代開始的「全國滅鼠週」,政府免費發放大量老鼠藥給農民,老鼠藥在食物鏈中傳遞導致鼠類天敵(例如老鷹、貓頭鷹和石虎等)間接中毒,但因為老鼠藥中毒的症狀並不明顯,再者這些掠食者死在荒郊野外也難以察覺,政府和大眾都不覺得廣泛使用老鼠藥有什麼問題。


    直到2013年我們首度證實台灣猛禽體內驗出老鼠藥,接著2015年紀錄片「老鷹想飛」上映,揭露台灣黑鳶大量消失,很可能與農藥「加保扶」和老鼠藥毒害有關,農業用藥對野生動物造成的影響才逐漸受到重視。於是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2015年宣佈停辦已經有40年歷史的全國滅鼠週,尋找更友善的滅鼠方式。


    2017年我們首度在台灣測試猛禽棲架,在屏東內埔鳳梨田架設九公尺高竹製棲架,結果兩週後就有黑翅鳶站到棲架上。由於黑翅鳶就是主食鼠類的猛禽,而且在台灣的平原農地廣泛分佈,非常有潛力成為防治農田鼠害的好幫手,完全符合猛禽棲架的設置目的。隨著研究地點增加,黑翅鳶都是最常在棲架上出現的猛禽,成為猛禽棲架上最具代表性的鳥種......


    # 關鍵字:生物手記黑翅鳶猛禽
    更多文章
    活動推薦更多
    追蹤科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