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西部主要山區,埋存有不少恐龍骨頭。從新墨西哥州
到蒙大拿州的侏羅紀晚期岩層之中,古生物學家已經找到
因水流沖刷而聚積的恐龍化石埋藏處。
異特龍(Allosaurus )、劍龍(Stegosaurus )和梁龍
(Diplodocus )這些知名的史前恐龍遺骸在發現時經常是彼
此交雜,這是因侏羅紀的季節性泛濫沖刷並堆疊了許多個
體和物種,沉積物覆蓋其上促成石化作用。雖然化石堆看
似科學寶,科學家嘗試梳理這堆「死龍骨頭」時,很快就
面臨好比迷惑龍(Apatosaurus )般巨大的難題。
「這裡到底有幾隻恐龍?」這問題看似簡單,對古
生物學家則不然。每一副恐龍骨骼,不管大小都由200 塊
以上的骨頭組合而成。當侏羅紀晚期包含骨骼的岩層形
成時,這些遺骸不一定會保持接合(articulate)或相關聯
(associate)地散佈在附近。分解、食腐動物啃食,以及夾
帶沉積物的洪水,都會讓恐龍遺骸肢解四散。例如猶他州
中部的克利夫蘭勞埃德恐龍石礦場,就沒有完整接合的整
副遺骸。古生物學家估計該處至少有46隻異特龍遺骸,單
純是因為他們已經鑑定出46塊異特龍左股骨。
這恐怕低估了遺骸數量,因為很可能遺漏了某些個體
的股骨。類似的情形也發生在其他史前骨層。德國波昂大
學的博士生維斯馬-魏安德(Kayleigh Wiersma-Weyand)
說:「截至目前為止,把骨骼歸於同一隻個體的準則,都是
依據是否有關節接合或相關聯。」古生物學家通常假設散
佈於附近、同物種且大小相似的骨頭,便屬於同一個體,
而這缺乏有效的實證方式。現在維斯馬-魏安德和她的同
事提供了一種新方法:檢查骨頭內部,研究成果發表在今
年3月的《古生物學電子期刊》。
美國懷俄明州的豪史提芬斯(Howe-Stephens)和豪史
考特(Howe Scott)恐龍石礦場長久以來是古生物學熱點,
但就像其他著名的美國西部侏羅紀骨層,其中的遺骸在掩
埋前早已散亂成堆。然而,透過檢驗骨頭的顯微細胞結
構,能夠鑑別四散的骨頭是否屬於同一個體。研究人員薄切蜥腳類恐龍(sauropod)肢體骨
頭的中心,在顯微鏡下觀察。(謹
慎操作這種採樣方法可保留骨頭的
完整結構。)該研究首次結合了數
種類型的顯微結構分析,以鎖定哪
一塊骨頭屬於哪一副遺骸。這項技
術檢驗多種特徵,例如生長線、骨
組織中血管開口的數目,還有新生
組織取代舊組織之處的環狀結構。
未參與這項新研究的艾德菲
大學古生物學家狄米克(Michael
D'Emic)評論:「針對這常見問
題,我認為這是個聰明的解法。」
要辨別同一處挖掘出的某塊骨頭
和其他骨頭是否屬於同一個體,或
只是不同個體的骨頭埋在一起,十
分困難;數十年前採集的化石更是
如此。有些展示在博物館中的恐龍
標本是由同一地點挖掘出的骨頭重
建,無法確認這些骨頭究竟屬於同
一個體或分屬不同個體。狄米克
說:「這份研究開啟了確定遺骸個
體的新方法。」只要取得博物館同
意,便可進行必要的骨頭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