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招排除疫苗猶豫-科學人雜誌
健康與科學

七招排除疫苗猶豫

2021-04-01 華立斯(Claudia Wallis)
透過值得信賴的專家出面說明、主動宣導、適時提醒,可提高接種率。


就像全球數十億人一樣,我熱切期待輪到自己接種疫苗,但也不是所有人都與我一樣熱切。我的嫂嫂是一位衛生保健人員,她不信任「大製藥公司」訂定的安全疫苗劑量,寧可採用營養補充劑與健康的生活型態來加強身體的免疫系統。她說:「我排斥所有疫苗。」她並不孤單。「疫苗猶豫」(vaccine hesitancy)一詞,如同「壓平曲線」與「保持社交距離」,現在也成為日常用語。


2020年12月的民調顯示,約30%的美國人對新冠肺炎疫苗有疑慮。如果這個比率維持不變,未接種疫苗的人有可能導致疫情重新大流行。我們必須達到群體免疫的保護力,專家估計需60~90%的人口接種疫苗或因感染而產生抗體。


美國某些族群對接種疫苗特別猶豫。2020年12月凱瑟家庭基金會(KFF)的民調指出,42%的共和黨員、35%的成年黑人以及33%的必要工作人員表示他們一定或可能不會接種疫苗,原因各異。專家指出,要克服疫苗猶豫,需要解決這些族群的特殊難處,並讓包括疫苗效益與風險的資訊公開透明化。以下是七項解方:

  1. 無需說服堅決反對接種疫苗的人。他們只是極少數,沒有他們仍可達到群體免疫。舉例來說,美國2018~2019學年的幼稚園學童只有2.5%未接種疫苗。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彭博公衛學院的健康傳播科學家利馬耶(Rupali Limaye)說:「我們比較關切尚未決定是否接種疫苗的人。」
  2. 總是有不相信事實的懷疑論者。達特茅斯學院政府系教授奈恩(Brendan Nyhan)說:「比較有說服力的做法是解決缺乏信任的問題,或讓值得信賴的專家出面說明,而不是試著告知一堆事實與科學知識。」
  3. 某些少數族裔(例如非裔或拉丁裔)不信任政府衛生當局,這有深遠歷史淵源。專家認為,要與這些族群的公民與宗教領袖、受尊敬的運動員以及其他受信賴的人士緊密合作。這種方法最先應用於在男同性戀圈宣傳愛滋病防範工作,之後也應用於其他目的與族群。
  4. 疫苗接種率低(尤其是低收入社區)經常是因為實際問題。KFF種族平等與衛生政策主任阿蒂加(Samantha Artiga)說,有兩種方法可增加接種率:延長接種時段,並確保人們知道接種疫苗是免費的。
  5. 要讓大眾搶著打疫苗。過去有關選舉投票率的研究結果指出,訴求大家都投票,更能有效提高投票率,賓州大學行為科學家米爾曼(Katy Milkman)說:「人們會跟風。」
  6. 服人類拖延的習性。2009年羅格斯大學的一項研究指出,比起提供網路連結讓民眾自行預約,主動幫民眾預約可取消的流感疫苗接種日期,接種率高出36%。利馬耶建議衛生保健人員,新疫苗一旦變得普遍,就可以對到醫院進行其他例行檢查的患者說:「讓我們接種新冠肺炎疫苗吧!」
  7. 而對健忘的人,簡單的(文字或聲音)提醒相當管用。2019年一項研究指出,每日提醒結核病人確實服藥,能大大改善療效。米爾曼說:「你可能會認為這很煩人,但很有效。」因此到了要打第二劑新冠肺炎疫苗時,她建議說:「就讓我們不斷提醒他們吧。」(黃榮棋 譯)


# 關鍵字:健康與科學疫苗
更多文章
活動推薦更多
追蹤科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