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優化精準醫療 預防診斷超前部署-科學人雜誌
2021科研發光

科技優化精準醫療 預防診斷超前部署

2021/02/09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光電工程所楊承山教授、科學人廣告部企畫製作
科技部於去年7月宣告,未來4年將鎖定診斷、治療、智慧醫療、照護與精準預防五面向,跨部會打造「精準健康戰略產業」,瞄準2025年全球精準健康市場高達5,847億美元商機!

科研先鋒─精準醫療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科技學院醫學資訊研究所特聘教授 李友專
專長研究:醫療決策支援系統、電子化醫學教育、病人安全資訊系統、臨床醫療資訊系統、臨床皮膚科學


精準醫療近年來已經成為顯學,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科技學院特聘教授李友專為其定義為個人化的醫療,包括有基因體、環境、行為、表現型等四大要素,其中基因體方面得知的分析內容,大約提供了整體精準醫學分析的20%,環境則包含大環境與微環境,微環境例如在空間中抽菸造成的細懸浮微粒PM2.5、人體腸道內的菌種等。表現型為包括病歷等個人的健康紀錄,我國自1995年以來實施全民健保,擁有全球最大的表現型資料庫,是發展精準醫療的一大優勢。


精準醫療四階段 AI助攻早覺醫療

精準醫療的定義,利用個人基因型或是基因表現及臨床資料資訊,選擇最適合個人使用之藥物、治療方法或預防的方式,以期達到藥品最大療效與最小的副作用。分為預防、診斷、治療與預後管理四大階段,目前大多資源皆投注於預後管理階段,透過製藥技術將疾病導向慢性化發展。李友專認為,精準醫療應該向前推展,更積極地強化提早預防,並且必須提高個人化的預測準確率,就能提升使用者付費的意願。



李友專在去年8月聯合北醫、麻省理工學院(MIT) 團隊,在醫學資訊頂尖期刊《JMIR》中發表名為「人工智慧如何讓醫療更加領先」的研究論文,提出以人工智慧(AI)開創「早覺醫療」(Earlier Medicine)新時代的概念,以三千多個變數建構AI模型,根據個人過去三年資料,預測接下來一年罹癌的機率,實現黃帝內經「上醫醫未病」的境界,各種癌症的準確率皆高於九成,肝癌94%、攝護腺癌94%、乳癌94%、肺癌92%、大腸直腸癌92%!





數位篩檢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累積研究AI醫療近30年的成果,李友專兩年前率領團隊成立皮智股份有限公司(DermAI Co.,Ltd.),是北醫大第一間以醫學人工智慧為主軸的衍生新創公司,以皮膚科專科醫師群臨床經驗為基礎,搭配人工智慧技術專利,打造關鍵皮膚人工智慧應用,並提供遠距醫師線上諮詢,推進個人化精準照護的未來,已推出AI健康檢測工具痣能達人MoleMe、痘痘達人DoeDoe與線上醫師諮詢平台健康好朋友ASKiN。



李友專以痣能達人APP為例進一步說明,只要使用者上傳痣的影像,配合健康資訊如痣的大小、存在時間、近期變化等內容,就可提供初步風險建議。一名19歲男性使用APP後,發現背後的痣為較高風險,到北醫求診,切片後發現為癌前病變,另一名女性手部虎口長出黑色斑點,透過APP及早意識風險,就診後發現為第零期黑色素細胞瘤,僅需小範圍切除,避免了可能截肢的狀況。




台灣一年門診人次高達3.6億,2020年因為新冠肺炎減少6千萬人次,仍舊有3億人次!李友專強調,AI能夠協助進行數位篩檢,發揮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效益,更能減少病患白跑醫院的次數,節省健保支出!


產官學研共創 跨域實現大健康

當產官學研界皆聚焦於精準醫療的當下,李友專提醒,學界應該在發想創新前,就預先設想轉譯應用,才有機會導入產業,將學者的論文轉變為產品。科技部已經推動許多產學計畫專案為誘因鼓勵學者轉譯,也持續推動科研結果創業計畫,以價創、加速器等方式協助學界創業。他也強調產學對話,產業應該多向學界挖寶,引進創新人才、研發專利,大學所有科系的學生都應該有一年或一學期到產業實習,產業人才也應該定期回歸校園,學習最新知識、分享產業經驗,都將有助於科學創新導入產業轉型升級。


跨學院跨領域學習,方能延續精準醫療的研究、創新與應用動能,為此,北醫大自2016年起,連續四年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計算機科學與人工智慧實驗室(CSAIL)合作,舉辦以醫療科技應用為主題的黑客松活動,聚焦於以軟體+硬體解決醫療需求、透過裝置收集醫療數據。透過活動設計,每年吸引醫學、資訊、工程、管理、財務等跨域人才組隊較勁,例如交大團隊研發人臉與表情辨識系統,透過攝影機分析心跳、血壓、情緒變化等數據,預防急診室暴力,獲得科技部價創計畫協助技術創業,公司商業估值已達 5 億元!


台灣在新冠肺炎的防疫有成,受到全球矚目,李友專期許,台灣醫學的價值更應該發揮在精準醫療,做世界的先鋒與模範地區,善用全球難得的健康大數據基礎建設,以及上中下游產業優勢,透過科技在第一時間得知病況、及早數位介入,聚焦於早覺醫療(Earlier Medicine),發揮積極效益,告別過去大醫療思維,朝向大健康邁進!


# 關鍵字:2021科研發光科技部
更多文章
活動推薦更多
追蹤科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