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新聞模擬戰-科學人雜誌
專題企劃

假新聞模擬戰

2020-12-01 史瓦茲(Jen Schwartz)
如果再用傳統方式對抗假新聞,假新聞製造者將是贏家。


我並不是宣傳極右派重大新聞的內容農場總編輯,但在今年2月,我親自扮演了一次。


大約70名記者、學生和數位媒體人聚集在美國紐約市立大學,參加一場以今年美國總統大選當做危機事件的模擬競賽。競賽目的是希望了解,記者和編輯如何在投票日對抗並報導不實和誤導的資訊,以及大眾如何回應這些報導。這次危機處理演練由「初稿」研究團隊主導,他們專門訓練人們理解並看穿假資訊。


在上午的工作坊中,參賽者討論了報導陰謀論及訂出值得信任標題的策略。主辦單位安排約10人一組,每間「新聞編輯室」出版一份虛構刊物。參賽者各自選擇了記者、編輯、社群媒體經理和通訊主任這些角色,從筆記型電腦登入競賽頁面,此頁面看起來就像典型的電腦工作桌面:電子郵件收件匣、功能與Slack相同的辦公室內部訊息傳遞系統、與推特相同的微部落格平台,以及與臉書相同的社群媒體。主辦單位向參賽者發送重大事件、新聞稿和提示,而社群媒體會回應這些報導。


我帶領的新聞編輯室主要由紐約市立大學的紐馬克新聞研究所及當地大學的學生組成。一開始我們有幾分鐘設立定位,並策劃編輯策略。這群記者在討論中緊張表示,想以認真且清晰的報導來對抗並反擊錯誤資訊,以維護投票日順利舉行。但我是團隊領導者,我有些不同想法:「大家,對不起了,我們今天要耍流氓。」


演練應該納入極端情況,人們才能警覺並防範異常事件。然而記者和科學家常會抗拒這種異常事件,他們摒棄駭人聽聞的資訊,目的是期望一切回到理性和有例可循的範圍,但近年這種策略常使人們手忙腳亂。今年8月《自然》有篇文章解釋為何美國在面對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時措手不及。記者麥克斯曼(Amy Maxmen)和托勒夫森(Jeff Tollefson)寫道,儘管過去20年,政府官員、學者和企業參與數十次大流行病演練,但這些演練都沒有「探討白宮與政府公共衛生機構意見相左的影響」。


任何演練的成功與否,取決於參與者提出的問題。這場模擬競賽不需要預測未來,但確實需要讓參賽者離開熟悉的情境,去擴大對於局勢的感知能力。為了對今年11月3日美國總統投票日的新聞編輯室進行壓力測試,我的新聞團隊必須發動異常事件。


資訊難以證實

研究假新聞的學者常警告:專注於操控影響力的意圖或技術複雜度,會高估假新聞的影響力。的確,許多假新聞策略在單獨實施時影響力並不大,然而遭受攻擊的目標往往很脆弱,例如美國社會普遍的焦慮和鴻溝,使美國人易受國外和國內攻擊。並且假新聞製造者不需付出高昂代價,便能輕易在社群媒體上散佈謠言,偶爾還惡意中傷他人,而主流新聞媒體也放大了假新聞。


這次競賽一展開,電子郵件就寄來一條提示:是否注意社群媒體上「人們可以透過簡訊投票」的謠言?


當其他新聞編輯室撰文揭穿簡訊投票的謠言時,我指派記者撰寫並未支持謊言的貼文:「聽說可以用簡訊投票。你是否嘗試以簡訊投票?告訴我們關於你的投票經驗!」這則貼文的熱門程度增加得比其他貼文都快,但在社群媒體上反應平淡。有些人說我們在散播謠言。於是我們又發一篇貼文:「簡訊投票是未來趨勢,但美國民主黨支持者拒絕了。社會菁英為何處心積慮打壓你的投票機會?內幕即將揭露,敬請期待!」


我們繼續採用這種毫無根據的暗示模式,目標是開始擔心或懷疑的大眾。其他新聞編輯室發現我們可能不懷好意;一開始他們以事實來揭穿我們的假新聞,然而我們的報導越來越骯髒,直到有位備受敬重的媒體編輯公開質疑我方資深記者的品德時,我便揚言採取法律行動。我對我的團隊大喊:「我們絕不道歉!」


我的團隊玩得很開心。我們看到目標大眾對我們發佈的貼文越來越反感。其他團隊一直要求我們對行為負責,甚至集結起來叫我們離開,但我們的通訊主任對這些意見充耳不聞。


接著出現一條新提示:社群媒體上有人說,投票地點正發生持槍行凶。所有人注意力都轉移了,率先拿到當地警方聲明的新聞團隊發文寫道:「目前還沒有接獲任何槍擊威脅或事件,持續調查中。」其他團隊分享了這則訊息並開始撰寫報導,但我看出這則聲明的缺陷,我輕聲對我的團隊說:「我們來質疑警察的公正性。」


我們發出一則貼文,質疑此聲明是否值得相信?對滿懷恐懼的選民暗示人身安全遭受威脅,就像引發森林大火的猛烈閃電。社群媒體上一片恐慌,一位名人要求眾多粉絲留在家中以維護安全。我的團隊暗自歡呼,找到了報導重點,我也指示團隊以此為基礎去報導。我們連發12則貼文,偶爾承諾發佈從未公開的內部消息。


競賽進展順利,我看著其他團隊全神貫注驗證事實、爭相發表貼文,只為了揭穿像蒲公英種子一樣散佈的錯誤資訊。在不確定性的混亂中,我的團隊利用了資訊難以證實的特點。


90分鐘到了,主辦單位結束競賽。我站起身,雙手撐著桌子,腎上腺素在我體內造成的效果仍未消退......


# 關鍵字:專題企劃假資訊假新聞
更多文章
活動推薦更多
追蹤科學人